农业农村部发布新指南,白壳蛋鸡养殖迎来品质升级
农业农村部发布新指南,白壳蛋鸡养殖迎来品质升级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商品蛋鸡养殖全过程安全风险防控指南》,针对蛋鸡养殖中面临的沙门氏菌感染、药物残留等关键问题,提出了从场地选择到生产管理的全方位防控措施。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为蛋鸡养殖业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保障白壳蛋鸡产品质量注入了新的动力。
白壳蛋鸡的主要品种及其特点
白壳蛋鸡因其体型小、耗料少、产蛋量高等特点,在我国蛋鸡养殖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白壳蛋鸡品种主要包括:
京白904:由北京市种禽公司育成,是北京白鸡系列中产蛋性能最优的品种。该品种具有早熟、高产、饲料报酬高等优点,5月龄即可开产,产蛋高峰时的产蛋率可达96%,72周龄时的产蛋量为280~290个。
海兰白鸡:美国海兰国际公司的培育品种,以性情温顺、抗病力强和产蛋多闻名。该品种开产日龄为160天左右,72周龄时的产蛋量可达294
315个,平均蛋重62.9克,料蛋比为2.12.3:1。迪卡花鸡:美国迪卡国际育种公司新培育的白壳蛋鸡,具有开产早(50%产蛋率的开产日龄为146天)、产蛋多(年产蛋量293枚)、蛋个大(平均蛋重63.8克)等特点,且耗料少,产蛋母鸡日耗料量仅为115克。
雅康白壳蛋鸡:源自以色列的配套杂交鸡种,育成时间较长,需要160至167天才能达到开产标准。这种鸡种在72周龄时可以产蛋约290个,平均每个蛋的重量在62至64克之间。该鸡种的产蛋周期内,死亡率相对较低,大约为6%至8%,显示出较强的生存能力。
白壳蛋鸡养殖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白壳蛋鸡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沙门氏菌感染。沙门氏菌不仅会导致幼雏存活率下降和成体生产性能降低,还会增加鸡蛋和蛋制品的污染风险,严重威胁蛋鸡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
为应对这一挑战,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防控指南提出了从种鸡场、孵化中心到商品鸡场的全程控制措施。具体包括:
- 检疫淘汰:定期对种鸡进行沙门氏菌检测,及时淘汰阳性个体。
- 生物安全:加强鸡舍环境消毒,严格控制人员和物资流动,防止病原菌传播。
- 饲养管理:优化饲料配方,增强鸡只免疫力;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改善通风条件。
- 制剂选用:科学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增强。
市场需求与消费认知
在市场需求方面,消费者对鸡蛋的关注点已从蛋壳颜色转向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研究表明,白壳鸡蛋和红壳鸡蛋在营养价值上几乎没有区别。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母鸡的品种和基因,而非营养成分。具体数据对比显示:
营养成分 | 白壳鸡蛋(每100克) | 红壳鸡蛋(每100克) |
---|---|---|
蛋白质 | 14.4克 | 12.8克 |
脂肪 | 6.4克 | 11.1克 |
碳水化合物 | 5.6克 | 1.3克 |
维生素A | 199μRE | 194μRE |
钙 | 76毫克 | 44毫克 |
镁 | 5毫克 | 10毫克 |
铁 | 1.7毫克 | 2.3毫克 |
锌 | 1.3毫克 | 1.01毫克 |
这一发现打破了“红壳鸡蛋更有营养”的传统认知,为白壳蛋鸡产品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消费者在选购鸡蛋时,应更多关注其新鲜度和安全性,而非蛋壳颜色。
政策影响与行业展望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商品蛋鸡养殖全过程安全风险防控指南》对白壳蛋鸡养殖业具有深远影响。通过规范养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抗生素检出问题,还能提升整体产品质量,增强消费者信心。这将推动白壳蛋鸡产业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一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市场上将有更多安全、优质的鸡蛋可供选择。同时,科学的养殖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也将进一步缩小土鸡蛋与洋鸡蛋之间的营养差异,使消费者能够根据个人口味和需求,而非营养价值来选择鸡蛋。
综上所述,随着农业农村部新政策的落地实施,白壳蛋鸡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加强沙门氏菌防控和优化养殖管理,行业有望实现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营养的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