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牧野之战:周武王伐纣的决定性战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牧野之战:周武王伐纣的决定性战役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225/21/75183015_1115168693.shtml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是周武王伐纣的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不仅终结了商朝的统治,还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牧野之战又称“周武克商”、“武王克殷”或“武王伐纣”。商朝后期定都于殷,史称殷商,殷纣王则为其末王帝辛的贬称。牧野之战是一场贵族革命之战,该役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有文字可作印证,可谓信史上明载的第一仗。

战争背景

商朝自商汤灭夏建立,经历600多年后,传位至第31位国王帝辛(商纣王)时,已是危机四伏。政治上帝辛耗巨资建鹿台、矩桥,造酒池肉林,使国库空虚。宠信爱妃妲己以及飞廉、恶来等一帮佞臣,妄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造成诸侯臣属纷纷离叛。军事上帝辛致力于用兵于东南夷族,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俘虏了“亿兆(上百万)夷人”,帝辛也被誉为“百克(百战百胜)”,但商军主力远征东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空虚,无兵可守。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继位后,以示仍秉承文王之天命,继续利用商朝暂时无暇西顾的良机向东扩张。公元前1048年,牧野之战前两年,周武王曾观兵于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史记》中说“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其实不是“不期而会”,根据甲骨文所揭,此次出兵早有联络,关中和江汉间的许多方国都有参与,但诸侯恐怕并无八百之多,从牧野之战的情况看,基本上都是西南方的羌、戎各国。

而此时的商朝发生了激烈的内乱。帝辛杀了伯父比干,囚禁了另一个伯父箕子,另一些被牵连的贵族如微子等则审时度势,投奔了周国。武王无疑从来奔的殷商贵族那里得到了不少朝歌的机密情报。时机已经成熟,武王决定出兵伐商,同时通知在盟津的与盟诸侯一起出兵。

牧野之战是中国商朝和周朝交替时,周朝武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中国中部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决战。

殷商末年(公元前11世纪),以纣王为首的奴隶主统治集团日益腐败,逐渐在内外矛盾交织中走向崩溃。而崛起于商国西面的周族方国,在周太王、王季时,已将势力伸入江、汉流域。周文王转移商纣视线,暗中积蓄力量,积极争取与国,各个击破商西部属国,奠定了灭商基础。周武王又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侦探,加紧灭商准备,待机兴师。

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公元前1057年,一说公元前1027年),得知商纣王统治集团分崩离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于十二月二十八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中国中部河南荥阳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于一月初四拂晓进至牧野。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初五凌晨,周军布好阵,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商纣罪行以激励将士斗志,统一战斗动作以保持阵形严整,严格申明不准杀降以瓦解商军。随后武王命吕望率一部精兵冲击商军前阵。商军纷纷倒向周军。武王乘势以主力猛烈突击,商军土崩瓦解。纣王仓皇逃回朝歌,见大势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战争准备

孟津观兵

对于牧野决战,周方做了充分准备,《史记·周本纪》记载:

九年观兵孟津,武王先祭于毕,祭祀对象,或谓文王,或谓主兵的毕星。

观兵”实为军事演习。

闻一多引朱熹说“言武王载文王之柩于军中以会战”,无论如何,“观兵”或曰“盟会”孟津,武王为政治动员涂上强烈的感情色彩。出发前举行了誓师典礼,武王发表了誓言,师尚父公布了军法,强调掌管舟师的官员和士兵,保证按时渡河。至盟津,以武王为首举行了渡河演习。

牧野誓师

正因为如此,十一年戊午孟津会师,大军能够迅速、顺利地渡过黄河。武王作《太誓》,宣告殷纣罪状。然后大军出发,五日后癸亥到商郊牧野,连夜布阵,次日甲子昧爽,武王作《牧誓》,再次誓师,“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对全体参战人员再次宣布殷纣的罪状,强调商纣“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因而伐纣是“行天之罚”。

战争评价

著名战例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

军事思想

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粉饰传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牧野之战也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当时的记录下,帝辛尚不失为一个有严重缺陷的英雄人物,然而到了后世,“纣王”却成了荒淫无耻、残暴不仁的昏暴之君,被泼上了越来越多的污水。

与之相应,牧野之战这场“血流漂杵”的征服战争,也就成了吊民伐罪的反抗暴政的正义之战。在后世儒家的传说中,周军“前歌后舞”,没有杀一个人,没有流一滴血,商朝就自行崩溃,在人民的拥戴下,武王登上了天子的宝座,从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天下太平。

当然,这样的神话,在后世仍然一场又一场地上演,不过再也没有像牧野之战这样成功的了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