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胰腺疾病的影像学特点详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胰腺疾病的影像学特点详解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17/09/43685442_1139559695.shtml

胰腺疾病的诊断往往需要借助CT、磁共振(MRI)等影像学检查。这些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胰腺的轮廓、密度、形状和大小,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介绍各种胰腺疾病的影像学特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胰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正常胰腺的影像学特点

正常胰腺边缘光滑或呈小分叶状,密度均匀,低于肝实质。胰腺形似弓状,凸面向前,多数由头向尾逐渐变细,正常胰头厚度<3.0cm,胰体、尾厚度<2.5cm。胰管位于胰腺实质内,可不显示或表现为细线状低密度影。磁共振检查具有较多的序列,腹膜后高信号脂肪组织有助于勾画出胰腺轮廓,胰腺形态、大小、径线等同CT所见。

急性胰腺炎的影像学特点

腹部CT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急性胰腺炎早期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胰腺水肿、胰周渗出、胰腺和(或)胰周组织坏死等。但发病初始的影像学特征不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除确诊需要外,通常应在发病72h后进行CT检查。

平扫检查,可见胰腺局限或弥漫性肿大,前缘多模糊不清,胰周脂肪常因炎性渗出而密度增高,左肾前筋膜增厚是常见表现;增强检查,胰腺均匀轻度强化,胰周渗出显示更加清楚。急性胰周积液表现为胰周无壁均匀的液性密度影;假性囊肿表现为局限性囊状低密度区,囊壁有强化,囊内没有坏死物。

MRI检查适用于碘造影剂过敏、肾功能不全、年轻或怀孕病人,其检查胰腺水肿的敏感度优于CT,亦可用于判断是否存在局部并发症,但对诊断积聚液体中气泡的敏感度较低。临床上,根据急性胰腺炎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并不困难。影像学检查的目的除进一步确诊外,主要是明确其类型、炎性渗出的范围及有无并发症,应做好必要的影像学复查。CT和MRI对于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胰腺炎的影像学特点

CT平扫检查,胰腺大小、形态可正常、也可弥漫或局限性增大或萎缩,取决于纤维化、炎性反应的各自程度和范围;胰管内径多超过5mm,且粗细不均,呈串珠状或管状扩张;常有钙化和结石,呈不规则和斑点状致密影,沿胰管分布或(和)位于胰腺实质内;胰周可有索条状影,肾周筋膜可增厚。增强检查胰腺实质可强化不均,纤维化区强化程度较低。钙化是慢性胰腺炎的重要表现,但在MRI上难以识别。

胰腺癌的影像学特点

影像学检查是胰腺癌诊断、分期、评价肿瘤可切除性以及治疗后随诊的重要手段。

CT检查具有较好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是目前检查胰腺最佳的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胰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期。平扫可显示病灶的大小、部位,但不能准确定性诊断胰腺病变,对肿瘤与周围结构关系的显示能力较差。三期增强扫描能够较好地显示胰腺肿物的大小、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能够准确判断有无肝转移及显示肿大淋巴结。

CT平扫检查,肿块密度常与邻近胰腺组织相似,较小者不易发现,较大者则表现为胰腺局部增大,少数肿块内有坏死性低密度灶;增强检查,胰腺癌为乏血供肿瘤,强化不明显,呈相对低密度。肿块上游胰管常扩张;胰头癌多同时并有胰管和胆总管扩张,形成所谓“双管征”;肿瘤向胰外侵犯,可致胰周低密度脂肪层消失;胰周血管受累,增强扫描示血管被包绕、狭窄甚至中断;胰周、肝门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时,相应部位可见多发软组织密度结节,还可检出低密度的肝转移灶。

MRI具备具有多参数、多平面成像、无辐射的特点,胰腺病变鉴别诊断困难时,可作为CT增强扫描的有益补充;当患者对CT增强对比剂过敏时,可采用MR代替CT扫描进行诊断和临床分期;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及多期增强扫描的应用,在胰腺癌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更具优势。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的影像学特点

影像学检查是pNEN诊断、定位、分期及疗效评估的重要手段,并可协助肿瘤定性及鉴别诊断。

多期增强CT检查对pNEN的诊断及分期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多数pNEN患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多期增强CT检查对pNEN原发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平均为82%和96%,对肝转移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平均为84%和92%。此外,CT检查在预测肿瘤病理学分级、评估疗效等方面亦有重要作用。

CT平扫检查,瘤灶大多数境界清晰,呈圆形或卵圆形,等或略低密度。功能性pNEN常较小,少有囊变坏死,无功能性者肿瘤常较大,以实性、囊实性多见,可有钙化,可伴有胰胆管扩张。增强检查,绝大多数pNEN血供丰富,动脉期明显强化是其典型表现。G2-3级的肿瘤还可侵犯周围血管,并可出现肝脏、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等部位的转移,转移瘤一般亦呈富血供表现。

MRI及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同样是诊断、鉴别、评估pNEN的有效手段。由于其对最大径较小的pNEN及pNEN肝转移灶有较高的检出率,故可作为CT检查的补充手段。

胰腺囊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

胰腺囊性肿瘤占胰腺肿瘤的10%~15%,多数为良性或低度恶性,有多种病理类型。常见的有浆液性囊腺瘤(SCN)、黏液性囊腺瘤(MCN)、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IPMN)、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N)等。MRI检查是诊断胰腺囊性肿瘤的首选方法,但MRI联合CT相比任何单一影像学检查可增加胰腺囊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SCN)

MRI检查,SCN通常在T2WI呈高信号,在T1WI呈低信号,内可见很薄的分隔。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及分隔见明显强化,强化程度弱于胰腺。同时,囊肿中的碎片(特别是出血)会改变这种信号强度模式。

CT平扫SCN肿块呈圆形或分叶状单或多囊状肿物,囊腔细小常小于2cm,与周围胰腺组织分界清晰,肿瘤内可见分隔,中央可见条状不规则钙化,囊内多见实性成分。增强扫描后肿块边界较清楚,强化不规则。此外,SCN还可以表现为胰腺内多发病灶及弥漫分布病灶。

胰腺黏液性囊腺瘤(MCN)

MRI检查,MCN表现为单纯液性信号,在平扫T1加权像上表现为均匀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均匀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内无强化,囊壁、间隔及壁结节强化。

CT检查,MCN常由大单囊或者是几个大囊所组成,囊腔直径大于2cm,可见囊壁厚薄不均,可见边缘光滑、境界清楚的低密度影,囊内少见实性成分,囊内容物呈液性密度,囊壁分割菲薄呈线状,可伴有钙化出现。增强扫描可见囊壁、间隔及壁结节强化。恶性者表现为不规则厚壁有突入腔内壁结节。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

腹部MRI和MRCP被认为是诊断胰腺IPMN首选的无创检查手段。MRI较CT更优显示IPMN的形态学细节及囊性占位的内部结构,对识别病灶分隔、壁结节和肿瘤多灶性方面具有更高的灵敏度。MRCP能清楚显示病变部位、大小、胰管扩张程度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显示BD-IPMN囊腔与主胰管的相通情况中具有明显优势。

CT是诊断IPMN最常用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准确显示胰管扩张、壁结节、囊性成分等及病灶与周围组织器官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分支胰管型IPMN好发于钩突,也可见于胰尾,呈分叶状或葡萄串样,可见分隔,特征性的表现是与胰管相通,有时可见向导管腔内突出的结节;主胰管型IPMN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或节段性扩张,可延伸至分支胰管。增强检测中IPMN的壁结节常表现为轻度强化,增强CT用于鉴别胰腺IPMN良恶性的灵敏度为86%,特异度为74%,结合增强扫描CT对IPMN良恶性诊断价值更大。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

SPN在MRI上表现为实性部分 T1WI 低信号,嚢性部分 T2WI 高信号。在增强MRI中,肿瘤内部分囊性出血部分使得肿瘤呈现不均一强化,这是SPN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重要鉴别点。和其他肿瘤相同,SPN在DWI上呈现高信号。

在CT中,SPN常表现为一个囊实性的肿物,包膜或肿瘤内部可出现强化的钙化。由于囊性成分密度不均,典型者可呈现“浮云征”表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