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浙能集团绿色转型加速,白马湖实验室引领科技创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浙能集团绿色转型加速,白马湖实验室引领科技创新

引用
新浪网
10
来源
1.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1-26/doc-inehifvv9662755.shtml
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2159308411102025
3.
http://wap.sasac.gov.cn/n2588025/n2588129/c32559201/content.html
4.
https://www.hangzhou.gov.cn/art/2024/8/21/art_812266_59101567.html
5.
https://solar.ofweek.com/2024-09/ART-260003-8420-30647149.html
6.
http://www.zj.chinanews.com.cn/jzkzj/2024-04-18/detail-ihczqhsw9451847.shtml
7.
https://kjt.zj.gov.cn/art/2024/7/9/art_1228971345_59011670.html
8.
https://hznews.hangzhou.com.cn/jingji/content/2024-05/08/content_8725700.htm
9.
https://power.ofweek.com/2024-09/ART-35006-8460-30645663.html
10.
http://mm.chinapower.com.cn/tanzhonghe/dongtai/2025-01-13/274207.html

作为浙江省能源安全保障的主力军,浙能集团积极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并加快布局光伏、风电、核电、储能及新能源高端设备制造项目,推动电力多元化发展,在“向绿而行”的征程中跑出了高质量绿色转型“加速度”。

01

清洁生产促降碳

浙江是资源小省、能源消费大省,火电的发展有力保障了浙江社会经济发展的用能需求。面对全球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趋势,浙能集团将绿色低碳作为战略方向,在充分发挥电力供应“压舱石”作用的同时,全方位改造升级传统燃煤发电机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现了从“多发电”到“发好电”的跨越。

早在2017年,浙能集团在全国率先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全部机组超低排放的大型发电集团,首创的“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获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开创了煤炭清洁利用的新时代。

在投运了我国首台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装置的嘉兴发电厂,高耸的烟囱冒着白色气体。浙江浙能嘉华发电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解释道:“这是水汽遇冷形成的气体,天凉的时候才能看到,天热的时候看不到。”他表示,嘉兴发电厂在过去十多年投资了30多亿元进行环保改造,现有8台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较改造前下降超过50%,粉尘脱除达99.98%。

浙能嘉兴发电厂作为浙能旗下的“老牌”发电企业,嘉兴发电厂正在探索电力多元发展的绿色循环“新范式”,通过以燃煤耦合污泥发电、大机组集中供热、厂区风光发电等,将发展清洁能源与区域能源治理有效融合起来。未来,嘉兴发电厂还计划以微电网为突破口,实现新增园区配电网试点等,深化“电厂+”服务。

在不断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同时,浙能集团积极建设大容量、高参数、清洁高效的发电机组。这些机组普遍具有热效率高、煤耗低等优点,投运后周围大气、水、声、土壤等环境质量均能维持现状水平,具有更好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2024年,浙能六横电厂二期工程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顺利投产,成为浙能集团“高质量能源保供”的新成效。作为浙江省首次应用二次再热技术的百万机组,两台机组通过让蒸汽两次回到锅炉再热,同时提高主蒸汽压力和温度,可以实现更好的燃料利用效率。两台机组设计供电标准煤耗低至260克/千瓦时,相当于每供应一度电,就会比处于全国火电平均供电煤耗水平的机组节省40余克标准煤。

舟山煤电公司算了一笔账,“二期2台机组按年利用5500小时、发电量110亿度计算,与一期一次再热高效机组相比,一年可节约标准煤2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60万吨,相当于种植人工林16万亩。”

此外,浙能集团还投运全国首个煤电碳捕集与矿化利用全流程耦合示范项目,捕集到的二氧化碳部分用于矿化养护加气砌块,“变身”建筑材料;部分则用来压缩液化制取食品级干冰,服务于食品药品冷链运输。该项目设计规模每年捕集1.5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1.5万亩森林一年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项目所在地白马湖实验室兰溪基地还被纳入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国际测试中心网络(ITCN)。

02

能源转型正当时

在浙江舟山六横岛,四个约14层楼高的液化天然气储罐罐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从海岸线上拔地而起,这是浙能集团首个自主开发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该项目主体工程于2023年9月26日开工,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接卸600万吨液化天然气,新增天然气供应84亿立方米/年。届时,液化天然气将从全球各地漂洋过海而来,在这里经过处理被还原成气态,具有清洁、低碳、高效等多方面综合优势的天然气将顺着输气管道奔向千家万户。

走进高44米、内径88米的2号储罐,映入眼帘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罐壁上吊着九个巨大的吊篮,工人在离地几十米高的吊篮上进行外罐内衬钢板焊接作业,将一块块巨大的钢板焊接在一起。项目建设管理部相关负责人指着钢板解释道,外罐罐体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使用低温压力容器钢板焊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内衬,可以保证罐体的密封性,防止甲烷逃逸造成安全和环保隐患。

从六横岛往东,在一片茫茫大海中,矗立着高百余米的海上风机,这是浙能集团的海上风电场。强劲海风吹动下,80多米长的巨大叶片不停转动,生产出清洁的电能,并通过海底电缆输送至陆地。

浙能集团海上风电场“海上风电项目离用电负荷中心比较近,正在成为华东地区电力保供的重要力量。”浙能嘉兴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嘉兴风电集约化管理的四个海上风电场共244台风机,2024年累计输送绿色电能约33亿千瓦时,按照年均每户2000度用电量,可满足近170万户家庭一整年的电力需求,每年可节省标煤100余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70万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能集团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科学论断。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浙能集团实现了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从小到大、结构从单一水电到“风光水”等业态协同发展的全新格局。

截至2024年底,浙能集团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大幅提升,产业分布从浙江省拓展至全国多个省区,实现了水电创新发展、光伏融合发展、风电海陆并进的做大做强,推动风光水一体化跨越式发展。

新能源的发展离不开电力系统的适应性改造。为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浙能集团主动关停了萧山发电厂的两台燃煤机组,利用既有设施和场地建设浙江省首个大容量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规模达50MW/100MWh,已经于2022年8月建成投产。萧山发电厂相关负责人将这个储能电站形象地比喻成“城市的巨型充电宝”,通过“存储”与“释放”将大量的低谷时段电能转换为用户急需的高尖峰时段电能,相当于每年可减少低谷时段的新能源弃风或弃光约7000万千瓦时,对于推动浙江电网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平抑电网峰谷差,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电站独立接受浙江省电网调度,为电网提供快速灵活调峰、调频、调相、备用、黑启动等多种电力服务。”萧山发电厂维护部主任介绍说:“电站投运以来,已累计响应调度指令超2800次、为浙江电网削峰填谷总计超2亿千瓦时。”

03

科技创新绘新篇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离不开技术创新驱动。在杭州市滨江区白马湖畔,坐落着能源与碳中和浙江省实验室,又被称为“白马湖实验室”,这是由浙能集团牵头,联合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于2022年6月正式揭牌。

白马湖实验室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发展前沿,聚焦绿色能源的能质转化与传递,围绕太阳能转换与催化、零碳能源转化与存储、能源低碳转化与多能互补等主攻方向,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科研攻关,着力破解能源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

由白马湖实验室牵头完成的“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CCUS技术)”,日前入选2023年度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十大科技创新成果。这项技术的核心之一是研发出了高效率、低能耗的碳捕集材料,平均碳捕集率高于90%,二氧化碳纯度高于99%。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可用于矿化养护加气砌块,也可用于压缩液化制取食品级干冰,还可用于制备绿色燃料,实现100%消纳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白马湖实验室并未将成果停留在实验室,还不断推动CCUS技术示范并走向规模化应用。在去年的杭州亚运会上,主火炬的燃料不是之前常用的丙烷等燃料,而是一种由二氧化碳制成的“绿色甲醇”,这在亚运会史上是第一次。

04

新能源布局的战略眼光与产业融合

在新能源布局方面,浙能集团通过收购中来股份,快速切入光伏领域。中来股份作为光伏行业的优质民企,其技术实力与市场地位得到了国资的高度认可,而浙能电力的赋能则为光伏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国有资本力量。

中来股份在光伏背板、N型高效电池及组件、光伏应用系统等三大业务板块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其在光伏行业的领先地位与浙能电力的产业布局高度契合,浙能电力入主也为中来股份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双方携手共同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为国家能源转型贡献力量。

在成为中来股份的控股股东后,浙能电力为中来股份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在融资方面,浙能电力助力中来股份通过引入政策性银行、异地银行授信等方式,拓宽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研发创新方面,浙能电力推动中来股份与浙江省白马湖实验室合作,共同探索光伏科技前沿领域;在业务协同方面,浙能体系下企业间的业务交流,提升了中来股份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各项支持措施使得中来股份在2023年实现了业绩的飞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22.59亿元,同比增长28.01%;归母净利润约5.27亿元,同比增长31.18%。浙能电力的支持不仅为中来股份带来了资金和资源,还提升了其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光伏行业的领先地位,中来股份的快速发展也为浙能电力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双方在合作中实现了互利共赢。

在核电领域,浙能集团持续深耕,投资收益可观。以2023年为节点,浙江省国资委正式实控中来股份,浙能集团开始执掌3家能源领域的上市公司,新能源版图进一步展开。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的秦山核电基地,是中国大陆核电的发源地。而浙能集团对于秦山核电站的投资,可以追溯至十多年以前。浙能集团的不少领导,在五大发电集团中唯一拥有核电控股投资运行资质的国家电投兼任高管。浙能集团旗下的浙能电力深度布局核电领域。在2023年,浙能电力投资的核能企业皆实现盈利。浙能电力投资核能带来了丰厚收益,这些都反映出——浙能集团一直与核电始终有着紧密联系。

在2024年上半年,浙能电力通过投资收到股利近5亿元,其中包括核能领域的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营或联营的核能公司的投资上,浙能电力获取了丰厚回报。例如投资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超1亿元,投资三门核电有限公司收益近2亿元,投资秦山核电有限公司、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收益均超2亿元。

公司还在继续加码核能业务。近两年来,浙能电力增资多家核能公司,其中,向中广核苍南第二核电有限公司连续增资近10亿元。虽然远不及光伏等业务规模的增长速度,2024年上半年,浙能电力的核电发电量同比增长0.1%。2024年上半年,浙能电力增利不增收,营收401.65亿元,同比下降3.75%;净利润39.27亿元,同比增长41.33%。

浙能集团的子公司浙江新能激水、追风、逐光,截至2024年6月月底,控股光伏266.6万千瓦,超过风电、水电。浙能电力曾是“区域性火电龙头”,而浙江新能光伏业务一开始就冲出了浙江省域,下属光伏电站主要位于新疆、甘肃、青海和宁夏等省区。

自2002年成立起,浙江新能就承载逐光任务。但在2023年,浙江新能光伏业务盈利水平出现较大波动。2023年报显示,期内公司光伏业务营收约19亿元,在所有业务中营收占比最高,但是营业成本同比去年明显提高,毛利率也同比去年降低1.17%。与风电业务相比,浙江新能的光伏业务波动较大。

在2023年报中,浙江新能还提到,公司光伏电站集中分布的西北地区,电力需求有限。近年来,随着大量新增光电项目的投产,局部区域出现消纳和送出能力不足导致的限电比率上升,会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不利影响。根据年报,浙江新能2023年营收45.23亿元,同比下滑1.62%;净利润6.27亿元,同比下滑19.16%。

值得关注的是,新技术若实现迭代,或冲击原有市场格局。9月24日,BC电池概念上涨5.16%,中来股份显著上涨,但不及TCL中环等涨停,钧达股份、隆基绿能等纷纷涨超4%。此前的9月12日,BC电池概念也非常活跃,中来股份涨幅居前。

对于浙能集团而言,投资核能与光伏或可互相对冲行业风险,与投资核能的低调且鲜为人知不同,在光伏领域,浙能集团实现了更高速的装机增长,并且有望借助中来股份的BC与TOPCon前沿技术,在新能源领域实现更华丽的蜕变。

05

展望未来

浙能集团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的双轮驱动,集团在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和新能源开发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白马湖实验室的成立和CCUS技术的突破,为集团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在新能源布局方面,浙能集团通过收购中来股份快速切入光伏领域,同时在核电、风电、储能等领域持续发力,构建了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

未来,浙能集团将继续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优化能源结构,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能源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作出更大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