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作息令”实施一年:学生减负效果显著,AI助力教育提效
成都“作息令”实施一年:学生减负效果显著,AI助力教育提效
2023年10月底,成都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简称“作息令”),要求做好行课安排、午间休息、课后服务、就寝时间,把课余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家庭、把作业留在学校。政策实施一年以来,成都各中小学积极落实相关要求,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积极落实,学生受益匪浅
在成都双流区棠湖小学,学校实施“弹性入校”制度,第一节课不早于8:40开始。8:40之前,学生可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入校时间。有特殊需求早到校的学生,学校安排专班人员实行管理。家长李女士表示,“孩子一般8点20左右到校,可以在教室早间阅读,也可以去操场,有体育老师带着大家锻炼。”
成都八中则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7、8年级学生在延时服务期间完成作业,延时服务结束后即全部离校。9年级设一节晚自习,19:30结束,学生自愿参加,该时段仅用于学生自学,严禁教师集体讲评。
眉山市青神县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将“消失的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鼓励学生在课间到操场上跑一跑、跳一跳、喊一喊、笑一笑,真正让课间休息时间成为学生的放松时间。
成都市龙泉驿航天中学住校生中午12:50—13:40午休,初中住校生21:30熄灯就寝,高中住校生22:40熄灯就寝,均保证全天睡眠超过8小时。
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政策总体落实情况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家长通过“四川省网上群众工作平台—问政四川”反映部分学校行课时间不合理。例如,南充市营山小桥中学高中生每天早上6点40就要到教室开始上早自习,一天要上14节课,晚上9点55才下课,晚上10点半就要熄灯睡觉。成都市郫都区德源初级中学要求学生每天7:20必须到教室,不许迟到。
按照教育部和省上的要求,省内各地制定的作息令基本都参照这个标准: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调查中发现,一方面是个别学校、班级执行作息令有偏差,另一方面则是家长的配合协同不到位,尤其是不少走读的中学生睡眠时间比较晚,超过了23点。
创新举措助力教育减负
为助力“双减”政策落地,2024年6月,科大讯飞在北京发布讯飞星火大模型V4.0及相关落地应用。其中,星火智能批阅机集智能批改、学情分析、个性作业于一体,推动作业批改进入AI时代。该设备搭载教育专用版面分析技术,支持自由排版,不限格式,无需使用特定纸张,老师可以自由出卷。试题解析准确率超过99%,支持语文、数学、英语多学科多题型智能批改。
前期试点应用数据显示,使用星火智能批阅机后,每班人工批改时间可从90分钟缩短至5分钟,学情统计分析从每班60分钟缩短至1分钟。得益于个性化作业推荐,学生的错题解决率也从50%提升到73%。
未来展望:多方协同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成都市家庭教育促进会会长周晓波指出,学校应探索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熟练掌握,家长也要加强协同配合,保证孩子睡饱睡够,学习就已经赢了一半。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四川将严格落实睡眠、作业、手机、体质健康、读物“五项管理”要求,各地要严格落实“作息令”,真正让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和AI等新技术的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成都的教育生态将更加健康,学生的学习负担将进一步减轻,教师的教学效率将大幅提升,家长的教育焦虑也将逐步缓解。这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