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圆明园》:三维扫描技术让皇家园林重现辉煌
《梦回圆明园》:三维扫描技术让皇家园林重现辉煌
2025年1月22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VR项目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发布——《梦回圆明园》。这是全球首个以圆明园为主题的3A级画质VR大空间体验项目,它不仅标志着圆明园数字化转型的最新成果,更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典范。
该项目由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授权,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合作出品。在首发仪式上,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李向阳表示,该项目运用先进的虚拟引擎技术和3D建筑数据,成功再现了圆明园全盛时期的壮丽景象。
1:1数字化复原:重现盛世辉煌
《梦回圆明园》项目最引人注目的是其1:1数字化复原技术。通过高精度的三维扫描,项目团队采集了圆明园遗址的海量数据,包括建筑结构、地形地貌、植被分布等。这些数据经过精细处理和建模,最终在虚拟空间中还原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圆明园。
风语筑MR研究院院长张文跃介绍,为了确保复原的准确性,项目团队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图纸和照片,同时得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的学术支持。研究中心提供的清代官式建筑数字资产,为项目的精细复原提供了重要依据。
虚拟引擎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
除了静态的建筑复原,项目还运用了先进的虚拟引擎技术,实现了动态的场景模拟。游客不仅可以自由漫步于虚拟的圆明园中,还能与场景中的元素互动,如观赏喷泉、聆听音乐、欣赏园林四季变化等。
为了增强沉浸感,项目还采用了数字人技术,让历史人物“活”起来。游客可以与虚拟的乾隆皇帝对话,了解他的治国理念;也可以与宫女互动,体验古代宫廷生活。这种交互式体验让历史文化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十年磨一剑:数字化复原的艰辛历程
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主任吴晓敏介绍,中心自2014年开始进行古建筑数字化复原研究,历时10年,成功研发了特有的古建筑模型体系。这一体系攻克了传统建模技术的瓶颈,实现了数字建模技术的飞跃。
在复原过程中,团队遇到了诸多挑战。例如,由于圆明园遗址的破坏严重,很多建筑的原始数据已经缺失。研究人员需要通过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专家咨询等多种途径,尽可能还原建筑的原貌。此外,为了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团队还进行了大量的实地测量和三维扫描工作。
从游戏到VR:圆明园数字化的演进之路
回顾圆明园的数字化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电子游戏《寻找圆明园》。这款游戏虽然技术粗糙,但开创了圆明园数字化再现的先河。此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维动画纪录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相继应用于圆明园的复原工作中。
2000年后,珠海圆明新园的建设、《圆明园》三维动画纪录片的制作,都为数字化复原积累了宝贵经验。而此次《梦回圆明园》项目的发布,标志着圆明园数字化复原达到了新的高度。
未来展望:科技助力文化传承
《梦回圆明园》项目的成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三维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文物的精准复原,还能让公众以更直观、更互动的方式了解历史文化。
圆明园管理处表示,未来将继续借助科技与创意的力量,在实物文创与元宇宙空间两个维度上深耕细作,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像圆明园这样的文化遗产将得以“重生”,为后人所铭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