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马”之误看文化传承: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
从“野马”之误看文化传承: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是《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句话,其中的“野马”二字,常常被人们误解为指代古代的野马。然而,这里的“野马”实际上指的是野外的雾气或蒸气,而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野生动物野马。这个小小的误解,折射出文化传承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珍贵的文化遗产因为误解而被遗忘,又有多少宝贵的历史信息因为偏差而被曲解?
文化传承,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血脉。然而,在这条河流的流淌过程中,却常常伴随着误解和偏差。这些误解,有的源于语言的变迁,有的源于历史的断层,有的则源于文化的断裂。它们如同河流中的暗礁,阻碍着文化的传承,甚至可能导致整条河流的改道。
以“野马”为例,这个简单的误解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缺失。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与自然的联系日益减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也逐渐淡薄。当我们在阅读古文时,已经无法准确理解“野马”所指代的自然现象,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失落。
这种失落,不仅体现在对古文的理解上,更体现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据统计,我国虽然已公布14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一些还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仍有大量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许多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因为缺乏保护而破败,甚至被拆除。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一旦消失,就永远无法复原。
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文化传承如此艰难?为什么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此不易?答案或许就在《威尼斯宪章》中。这份诞生于60年前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古迹,饱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人们古老的活的见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价值的统一性,并把古代遗迹作为共同的遗产,认识到为后代保护这些古迹的共同责任,将它们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却常常发现,文化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在保护文化遗产时,往往只注重其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其文化价值。更有甚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破坏文化遗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威尼斯宪章》所蕴含的精神,发掘其时代价值。正如宪章所强调的,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我们需要将这种理念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让每个人都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其次,我们需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强调的,文化遗产保护不应与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相分离,而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双赢。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我们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分享经验,共同应对挑战。
文化传承,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让我们从纠正一个小小的误解开始,从保护一件件文化遗产做起,共同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