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校友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传奇人生
西南大学校友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传奇人生
1953年,一个普通的湖南青年走进了西南农业大学的校门,选择了农业技术专业。这个看似平凡的决定,却开启了中国农业史上的一段传奇。他就是后来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在西南大学的校园里,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青春岁月。他不仅系统学习了农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这里培养了他对农业科研的浓厚兴趣。据他的同学回忆,袁隆平在校园里总是带着一本《植物学》,走到哪里都爱不释手。他常常在田间地头一待就是一整天,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记录各种数据。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在那里,他开始了长达18年的教书生涯。1961年,袁隆平课后在学校的早稻试验田里,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禾,足有10余穗。他挑了其中一穗,发现有籽粒200多粒。袁隆平如获至宝,收获时把这一株的籽粒全收了。
第二年,袁隆平把种子播到试验田,结果田里的稻株高的高、矮的矮,抽穗时早的早、迟的迟,性状发生了分离,让他很失望。但失望之余,袁隆平进一步思考造成这种分离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纯系品种是不会分离的,只有杂种的后代才可能出现这种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定律的分离现象。灵感告诉他,那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
尽管当时的学术界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但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他又通过人工杂交试验发现的确有一些杂交组合具备优势现象,那么水稻这种自花授粉作物是存在杂种优势的。基于这些认识,他坚定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信念。
1964年,水稻抽穗扬花的季节,袁隆平一头扎进稻海,在观察了14万多个稻穗后,发现了第一株来自洞庭早籼的雄性不育株。1966年2月,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在国际上首次论述了水稻雄性不育在自然界是存在的,并指出其重要科学价值和生产利用前景。
1970年11月23日是杂交水稻研发史上特别的日子。那天,海南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和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交通要道旁发现一片野生稻,田里有3个稻穗的雄花颜色异常,均来自同一株野生稻。后经袁隆平确认,这3个稻穗的花粉与试验田里不育株的花粉染碘镜检情况一样,他把这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这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3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作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报告,标志着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成功。1974年,第一个强优势高产杂交稻组合“南优2号”破土而出;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中国大面积种植,在生产中比常规稻增产20%。
高产、更高产、超高产,是袁隆平团队对水稻产量的永恒追求。三系法虽是杂交水稻最初培育成功采用的方法,但随着杂交稻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从育种上分析,杂交水稻研发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此,袁隆平带着团队不断寻求新突破。
1986年,袁隆平又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他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3个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取得新突破绝非易事。光敏不育系的发现,让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迎来新希望。然而,两系法研究在全国逐步铺开时,他们却遭遇当头一棒。1989年7月,一次异常低温天气导致已经过鉴定的“光敏不育系”变成了可育,出现了“打摆子”现象,全国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几乎都失败了,这直接让两系杂交水稻研究步入低谷,甚至有不少学者放弃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而袁隆平带领协作组,加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气象科研协作攻关,并开展了两系杂交水稻的选育、繁殖、制种等重大策略研究。
袁隆平带领协作组总结出一整套选育实用光温敏不育系的技术方案和体系,设计出一套能使临界温度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独特光温敏不育系提纯方法和原种生产程序,提出亚种间强优组合选配等技术策略和措施……最终,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拨云见日,专家们信心倍增,研究也从低谷中走了出来。
1995年,克服重重困难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相较于三系法杂交水稻,前者一般可再增产5%至10%,且米质较好。
袁隆平认为,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解决21世纪的吃饭问题,唯一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而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是极其重要的手段。
紧接着,我国提出超级稻计划,第一期目标是到2000年大面积种植水稻、亩产达700公斤,第二期目标是到2005年大面积种植亩产800公斤。
1997年,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上发表论文《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之后迅速立项在两系法基础上研究超级杂交稻,提出了“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选育超级杂交稻”的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和技术路线。
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杂交水稻在50年里历经3次理论创新突破,实现了五轮产量跃升。2000年、2004年、2011年和2014年分别实现了水稻大面积种植亩产达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和1000公斤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和第四期育种攻关目标。该研究两度被两院院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目前,中国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已超1700万公顷,年增产约250万吨,每年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一季稻大面积种植亩产从2000年的700公斤,攀升至2023年的1251.5公斤。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以来,已累计推广应用于70多个国家近100亿亩田地,粮食增产近万亿斤。
袁隆平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农业的深厚感情和坚定的科研信念。他常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他对科研的执着追求,也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始终保持着对农业的热爱,即使在面对质疑和困难时,也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
袁隆平与母校西南大学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多次回母校访问、讲座,与师生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和人生感悟。西南大学也将他作为学校的重要精神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2021年,西南大学设立了“袁隆平奖学金”,以表彰在农业科研领域表现突出的学生。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学校对袁隆平的敬意,更展现了学校传承农业科研精神的决心。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短缺的问题,更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成就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西南大学的历史上,激励着无数学子为农业科研事业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