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董晓飞:用心理学技巧化解家庭矛盾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董晓飞:用心理学技巧化解家庭矛盾
在家庭矛盾频发的今天,一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正在用专业的心理学技巧,帮助无数家庭重获和谐。他就是董晓飞,一位拥有麦考瑞大学认知科学博士学位的心理学专家,现任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作为太仓市心理健康协会成员和太仓市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他已从事诉中调解工作四年,处理了百余件离婚诉讼案件。
董晓飞深知,离婚诉讼案不同于一般民事纠纷,其中包含大量家庭伦理、感情和社会道德等非法律因素。他认为,离婚冲突表面上是权益争议,但根源往往在于认知和情绪问题。因此,在调解过程中,他首先关注的是解决当事人的认知偏差和情绪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纠正错误认知
在一次调解中,一位妻子因为丈夫经常加班而怀疑其有外遇,坚持要求离婚。董晓飞运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提问、澄清等引导性会谈技巧,发现妻子的疑虑源于她对丈夫的过度依赖和不安全感。他帮助妻子认识到,丈夫的加班行为并不一定意味着出轨,而是工作需要。通过调整认知,妻子逐渐打消了离婚的念头。
倾听与接纳:建立信任关系
在另一起案件中,一对年轻夫妻因婆媳关系紧张而闹离婚。董晓飞运用倾听和接纳的技巧,耐心听取双方的诉说,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他帮助他们认识到,婆媳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关键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最终,这对夫妻决定给彼此一个机会,重新经营婚姻。
专业素养: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为了提升调解效果,董晓飞不断学习心理学、法学、逻辑学等多学科知识。他认为,调解工作需要因事制宜、因人制宜,不能简单地“和稀泥”或“批评教育讲道理”。他还会在调解前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充分准备。
董晓飞的调解理念颇具人文关怀。他认为,调解的目的不是一味追求和解,而是要帮助当事人理性面对婚姻现实。对于确实无法继续的婚姻,他也会帮助当事人妥善处理后续事宜,减轻诉累。
在调解过程中,董晓飞还特别注重当事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他能及时辨别出有心理异常的当事人,并建议其先接受专业治疗,再继续诉讼进程。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当事人的身心健康。
董晓飞的专业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让他在调解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不仅帮助许多家庭重归于好,也为那些不得不分手的夫妻保留了最后的善意。他的工作不仅减轻了法院的诉讼压力,更为社会和谐贡献了一份力量。
正如董晓飞所说:“平静得于寡念,欢喜得于安宁。善恶就像硬币的两面,心理调解能做的是尽量营造一个环境,让人性像流水一样,尽量流向善的一方。”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用心理学的专业力量,为更多家庭带来和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