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建修复新工艺亮相!
北京古建修复新工艺亮相!
近日,《北京旧城房屋修缮与保护技术导则》正式发布,为古都风貌保护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新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这一导则的出台,标志着北京古建筑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仅注重历史风貌的保护,更强调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政策引领:古建保护的新标准
《北京旧城房屋修缮与保护技术导则》详细规定了老城平房的翻改建及修缮标准,适用于明清时期北京城护城河及其遗址以内的区域。导则强调,修缮工程应坚持以下原则:
- 保持原有的建筑格局,维持历史原样或按照原样恢复
- 符合北京地区的传统建筑特点,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
- 内部装修可适当采用新材料,以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古建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既强调了历史风貌的保护,又兼顾了居民的生活需求。
技术创新:庆成宫的修复实践
在中轴线申遗的推动下,许多重要古建筑得到了及时的保护和修复。其中,庆成宫的修缮项目尤为典型。
庆成宫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是先农坛内的核心建筑群之一。在修缮过程中,施工团队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尽可能保持建筑本体的原貌。例如,庆成宫大殿的天花彩画是乾隆年间的原作,色彩和结构保存尚好,施工团队仅对极个别完全脱落的彩画进行补配。
在屋顶和墙体修复方面,施工团队采用传统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渗漏问题。对于宫墙,虽然内立面保存状态尚好,但外立面墙帽、冰盘檐、墙身和散水大部分残损严重或已不存在,施工团队使用传统材料和工艺进行了细致修复。
民生改善:四合院的更新改造
在古建保护中,如何平衡历史风貌与现代生活是一个重要课题。中海地产在大吉片区的城市更新项目中,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项目团队对大吉片区的四合院进行了精细化评估,识别出48处有保护价值的院落、61处一般传统院落和9处珍贵历史构筑物。在修复过程中,采用“针灸式”的局部修复手法,对影壁、雕花门头、垂花门等标志性构件进行原样修复,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同时,项目还注重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通过创建数字化技术底盘模型,提供包括结构基础、市政管网、能源设施、智慧运营布局等的多维度综合技术解决方案,打造「多功能城市底盘」,创造化的解决非遗风貌区的特殊更新需要,为世界历史城市更新提供中国范本,让中国新质生产力渗透到城市更新的方方面面。
未来展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随着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古建保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北京将继续推进古建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兼具历史风貌与现代功能的公共空间。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北京的古建筑正在焕发新的生机。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更将为现代人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