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嘻哈》中的diss名场面:从吴亦凡大战虎扑到嘻哈文化的主流化困境
《中国有嘻哈》中的diss名场面:从吴亦凡大战虎扑到嘻哈文化的主流化困境
2017年,一档名为《中国有嘻哈》的节目横空出世,不仅让说唱音乐在中国主流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也让"嘻哈"这个词从地下文化圈层走向了大众视野。在这档节目中,一个词频繁出现并迅速走红网络——"diss"。
什么是Diss?
"Diss"源自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黑人俚语,最初意为"不尊重"或"轻视"。在嘻哈文化中,"diss"特指通过歌曲表达对他人或团体的不满与攻击,这种行为被称为"dissing",而专门为此创作的歌曲则称为"diss track"。
经典Diss场景:吴亦凡 vs 虎扑
《中国有嘻哈》中最著名的diss事件,莫过于吴亦凡与虎扑网友之间的"大战"。事情的起因是虎扑网友在论坛上发布了一些关于吴亦凡的视频和音频,对其说唱实力提出质疑。这些内容包括:
- "说唱诗人freestyle爆炸合辑!看完后你还敢质疑他的实力吗?"
- "吴亦凡无修音视频,你能坚持到第几秒?"
- "吴亦凡这全新的freestyle什么水平?"
面对质疑,吴亦凡在节目中撂下狠话,表示要对虎扑进行diss:
"又动谁的奶酪了??呵 虎扑不搞体育来搞我 看来真的很闲 厉害厉害,还有些到处发消音剪辑调音东西的人也真是大长见识牛x 为你们鼓掌。人人平等所以建议以后你们就去听acappella吧 也千万别去现场听我们音乐了 你们不用大费心机去做特殊处理跟消音 我的音乐也不用给你们这帮人听。 最后等着diss track吧 几天后见"
这场"战争"迅速升级,双方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展开了一场持久的"键盘大战"。吴亦凡的粉丝(被称为"梅格妮")试图攻占虎扑,但因虎扑独特的发言机制而受阻。虎扑用户(被称为"JRs")则通过各种方式回击,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节目中的其他Diss场景
除了吴亦凡与虎扑的这场"大战",节目中还出现了多场令人印象深刻的diss场景。选手们经常在freestyle环节中互相diss,展示自己的rap技巧和应变能力。这些即兴创作的歌词不仅展现了选手们的才华,也体现了嘻哈文化中"beef"(恩怨)的传统。
例如,在节目中,选手徐真真因不满节目组的淘汰决定,创作了一首diss track进行回击。这首歌不仅展现了徐真真的说唱实力,也引发了观众对节目公平性的讨论。
Diss背后的文化解读
这些diss场景反映了嘻哈文化的核心精神——直接、真实、不回避冲突。在嘻哈文化中,diss不仅是攻击和侮辱,更是一种展示自我、确立地位的方式。它体现了嘻哈文化中竞争与对抗的一面,以及对真实性的追求。
然而,当这种文化形式被搬上主流舞台,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diss可以激发观众兴趣,增加节目看点;另一方面,过度的diss也可能导致节目氛围过于负面,影响选手关系。此外,当diss成为一种营销手段时,它也可能失去原有的真实性和力量。
总结与反思
《中国有嘻哈》中的diss场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嘻哈文化的窗口。通过这些场景,我们看到了嘻哈文化的魅力——它的真实、直接和充满活力。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这种文化在主流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何在保持真实性和对抗性的同时,避免过度负面和商业化。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真正的嘻哈精神不是无休止的diss,而是在冲突中寻找成长,在对抗中实现突破。"或许,这才是《中国有嘻哈》中最值得我们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