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贡遗址新发现:西藏史前文明的秘密
曲贡遗址新发现:西藏史前文明的秘密
近日,考古学家在西藏拉萨西郊的曲贡遗址发现了距今约3500-3700年的陶器和石器遗存。这些精美的磨光暗花装饰工艺陶器以及猴面泥塑等文物,揭示了当时先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此外,在皮央东嘎遗址也出土了青铜短剑和带柄铜镜等珍贵文物,进一步勾勒出西藏西部地区史前文明的面貌。这些重大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西藏史前文化的了解,还展示了高原先民与外界交流的历史痕迹。
曲贡遗址:拉萨的“半坡”遗址
曲贡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郊,距市区约五公里,是西藏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文化层堆积最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被誉为拉萨的“半坡”。遗址的主体年代约为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00年,即距今约3500-3700年。
精美的史前工艺
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磨光暗花装饰工艺的陶器和猴面泥塑。这些陶器表面光滑,装饰有暗花图案,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制陶工艺。猴面泥塑则反映了先民们对动物的观察和模仿能力,也可能是某种宗教或图腾崇拜的体现。
青铜时代的曙光
曲贡遗址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青铜器。1990年9月15日,在遗址的下层文化层中出土了一枚铜镞(长3.7厘米、宽1.4厘米,厚不及1毫米),这枚铜镞出自103号探方,埋藏在12号灰坑内。这枚铜镞是一件狩猎用具,呈形体端正扁平,叶形,短铤,形体端正、左右对称,边锋微弧,刃缘锋利,表面带有铜锈。
这枚铜镞被送交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室进行鉴定。经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测定,显示铜镞为锡铜合金,含锡12.51%,含铜83.67%,属于配比相当规范的青铜。同时进行的金相观察证实,铜镞为铸造青铜组织。冶金史专家对这枚铜镞最终的鉴定结果是:铜镞系以铜锡合金铸造而成,原料为冶炼所得,不是自然铜。
这一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时代特征:铜镞的时代与中原夏文化和早期商文化相当,但考虑到铜镞为消耗品,且形制较为原始,可以推测当地使用铜器的历史可能更早。
冶金技术:铜镞的合金成分配置合理,表明当时已有较为发达的冶金科学理论。
本地制造:遗址上还发现形状相同的玉镞,表明铜镞应属当地产品,而非外来传入。
文化交流的见证
曲贡遗址的发现不仅展示了西藏地区史前文化的独特性,还揭示了高原先民与外界的交流。例如,遗址中出土的某些器物形制与内地同期文化有相似之处,这表明在遥远的史前时期,西藏地区就已与周边地区存在文化交流。
对比玛不错遗址
2019年发现的玛不错遗址是目前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该遗址主体年代跨度距今4800年—2000年,发掘出土的古遗存证明,玛不错先民属于典型的东亚人种,是高原本土人群的代表。玛不错遗址第一期以渔猎为主要经济,食性显示以鱼为主要食物来源。
玛不错遗址的发现为西藏中部史前文化首次寻找到了距今4000年前的“历史源头”,并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类型“玛不错文化”。这一发现是继卡若、曲贡遗址之后,西藏新石器考古领域的又一座里程碑。
结语
曲贡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开了西藏史前文明的一角,展示了高原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文物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西藏史前文化的认识,还揭示了西藏地区在早期就已与周边地区存在文化交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