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善、于适揭秘《封神第二部》: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完美融合
乌尔善、于适揭秘《封神第二部》: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完美融合
乌尔善:用科技创新讲述中国神话
从剧本到银幕:23稿修改的匠心精神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导演乌尔善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这部电影不仅是对我的挑战,更是对中国电影工业的一次考验。”
作为“封神三部曲”的承上启下之作,第二部的剧本创作尤为关键。“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在剧本打磨上,第一部写了19稿,而第二部更是写了23稿。”乌尔善透露,“因为第二部的动作戏、战争戏比例非常高,这对剧本创作和演员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视觉特效:传统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在视觉特效方面,乌尔善带领团队实现了多项突破。“大规模战争场面需要电脑技术辅助,片中出现的墨麒麟、花狐貂等生物数字角色对视觉技术要求很高。”乌尔善介绍,“我们在第二部中对雷震子和墨麒麟的角色做了技术升级,对其骨骼、肌肉、表皮组织结构等都进行了重新设计与制作。”
最令人瞩目的是“三头六臂”的殷郊法相。“这是我们在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乌尔善兴奋地说,“我们采用了体积捕捉技术,通过150台摄像机全方位记录演员的表演,再将这些数据用于角色制作。这种技术不仅能呈现更丰富的动作和表情,还能更好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文化传承:从采风到银幕的匠心呈现
为了确保电影的文化底蕴,乌尔善带领团队进行了大规模的采风活动。“我们去了河南、陕西、山西等地,探访历史遗址和博物馆,将很多青铜器纹样用在服装和兵器设计上。”乌尔善说,“在山西,我们从永乐宫、玉皇庙、双林寺等地的雕塑和壁画中汲取灵感,力求在银幕上还原最真实的封神世界。”
音乐方面,团队更是下足功夫。“我们根据《诗经》中的‘风’部分进行创作,音乐总监蒙柯卓兰还进行了民间音乐田野调查,力求呈现最质朴的古代音乐风貌。”乌尔善表示。
于适:演绎姬发的成长与蜕变
从王子到领袖:姬发的成长之路
在《封神第二部》中,于适饰演的姬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部中,姬发完成了从觉醒到回归的转变,而在第二部中,他需要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领袖。”乌尔善解释道,“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长故事,更是一个关于责任和担当的史诗。”
于适表示,这个角色的复杂性给了他极大的表演空间。“姬发不再是单纯的王子,而是一个兼具善良与坚强、软弱与勇敢的普通人。”他说,“我试图通过表演展现他的多重性格,让观众看到一个更真实、更接地气的姬发。”
演技突破:在矛盾中塑造人物
在影片中,姬发与邓婵玉、闻太师的对手戏尤为精彩。“这些对手戏展现了姬发的仁慈与智慧。”于适分享道,“比如在与邓婵玉的交锋中,他多次有机会杀死对方,却选择了救她;在与闻太师的对决中,他始终试图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这些细节让姬发的形象更加丰满。”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姬发大破十绝阵的场景。“这场戏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于适回忆道,“姬发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边是西岐士兵的生死,一边是邓婵玉的生命。我试图通过表演展现他的痛苦与挣扎,让观众感受到这个角色内心的煎熬。”
创作团队:万众一心打造封神世界
超11000人的创作团队
《封神第二部》的成功离不开庞大的创作团队。“整部影片的创作团队超过11000人,仅后期制作团队就有2900多人。”乌尔善感慨道,“这是一次真正的团队协作,每个人都为这部电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全球发行: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封神第二部》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巨大成功,更将中国神话故事带向了世界。“这部电影将在超过17个国家和地区同步上映。”乌尔善自豪地说,“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电影的魅力。”
结语:用电影传承文化
“《封神三部曲》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使命。”乌尔善总结道,“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电影的魅力。这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一次对当代电影艺术的探索。”
随着《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上映,这场波澜壮阔的封神之旅正在继续。无论是乌尔善的导演理念,还是于适的角色塑造,亦或是整个团队的辛勤付出,都在为这部电影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一次对当代电影艺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