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安眠药:失眠的救星还是隐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安眠药:失眠的救星还是隐患?

引用
11
来源
1.
http://mpa.gd.gov.cn/xwdt/xfjs/yxaq/content/post_4660859.html
2.
https://goodmood.com.tw/side-effect-sleeping-pill/
3.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insomnia/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5173
4.
https://www.shmda.org.cn/ListCollects/NewDetail?code=b06af643-60cc-4543-a15f-73030e799951&newtype=1&isubCloumn=0
5.
http://mpa.gd.gov.cn/xwdt/xwfbpt/mtzx/content/post_4395428.html
6.
https://www.suminphc.taichung.gov.tw/2988360/post
7.
https://goodmood.com.tw/side-effect-sleeping-pill/#t1
8.
https://www.yxeyy.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40&id=2477
9.
https://www.bangkokinternationalhospital.com/zh/health-articles/disease-treatment/guidelines-for-the-treatment-of-insomnia
10.
https://bydrug.pharmcube.com/news/detail/b410f52b8aa3fdc6f98dae8041b500b5
11.
https://finance.sina.cn/hkstock/gsxw/2024-07-25/detail-incfikpm5434653.d.html?vt=4&cid=76526&node_id=76526

01

失眠,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失眠已成为困扰全球约37%人口的普遍问题,而在我国这一比例更是高达453万人,相当于每5人中就有1人正在服用安眠药。面对失眠这一顽疾,许多人将希望寄托于安眠药,但安眠药真的能解决失眠问题吗?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02

安眠药的分类与特点

目前市面上的安眠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等,通过增强GABA受体活性发挥镇静作用,但长期使用易产生依赖性。

  2.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Z药):如唑吡坦、佐匹克隆等,选择性作用于GABA受体,副作用较少,依赖性较低,是目前欧美国家的首选安眠药。

  3. 褪黑素类药物:如雷美替胺、褪黑素缓释片,通过调节睡眠-觉醒周期改善失眠,无明显依赖性和戒断反应。

  4.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食欲素受体促进睡眠,但目前在国内尚未上市。

  5. 具有催眠效应的抗抑郁药物:如曲唑酮、米氮平等,适用于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的失眠患者。

03

安眠药的正确使用方法与风险

虽然安眠药能快速缓解失眠症状,但其使用需谨慎:

  • 遵医嘱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 注意副作用:可能出现头晕、嗜睡、记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老年人尤其需要注意。
  • 避免长期依赖:遵循“按需、间断、足量”原则,每周用药3-5次为宜。

长期使用安眠药的风险不容忽视:

  • 依赖性和成瘾性:可能导致身体对药物产生依赖,停药时出现焦虑、失眠等戒断症状。
  • 耐药性增强:需要更大剂量才能达到相同效果,进一步加剧滥用风险。
  • 认知功能损害: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 情绪波动:可能引发情绪不稳定,甚至攻击性行为。
  • 呼吸抑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呼吸功能。
  • 肝肾损伤:加重肝肾负担,影响代谢功能。
04

非药物治疗失眠的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还有多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值得尝试:

  1.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改变消极想法和行为模式来改善睡眠质量,已被证明与安眠药效果相当甚至更优。

  2. 放松方法:如渐进式肌肉放松、生物反馈和呼吸练习,有助于缓解睡前焦虑。

  3. 限时睡眠:减少卧床时间,提高睡眠效率。

  4. 光照治疗:通过调节生物钟来改善睡眠节律。

  5.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等。

05

最新安眠药研发进展

目前安眠药已发展到第五代,包括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食欲素受体阻断剂。这些新型药物在安全性、副作用等方面都有所改进,但仍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06

结语

安眠药虽能暂时缓解失眠症状,但并非根治之道。长期使用会带来诸多风险,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同时,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心理治疗等非药物方法改善睡眠质量,才是应对失眠的长久之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