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协提醒:别让“神药”坑了爸妈!
中国消协提醒:别让“神药”坑了爸妈!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老年消费者警惕医疗效果显著的食品及“神医”“神药”等虚假广告。这些虚假广告往往通过夸大疗效来诱导老年人购买假冒伪劣药品,不仅无法保障健康,还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建议大家从正规渠道购买药品,仔细检查批准文号,不要轻信那些宣称能治疗疾病的所谓“食品”。让我们一起保护好家里的老人,避免他们受到假药侵害。
虚假医药广告的典型特征
虚假医药广告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夸大疗效:声称能根治各种疾病,如“包治百病”“彻底根除”等。
虚假宣传:使用虚构的科研成果、统计数据或患者案例。
利用权威:假冒专家、医生或医疗机构名义,或使用国家机关的名义。
模糊概念:将保健品冒充药品,混淆食品与药品的界限。
限时促销:制造紧迫感,如“限量供应”“优惠即将结束”等。
老年人为何容易受骗?
老年人容易成为虚假医药广告的目标,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健康需求:随着年龄增长,对健康的需求和焦虑感增加。
信息不对称:对现代医学知识了解有限,难以辨别真伪。
情感因素:孤独感和被关心的需求,容易被营销话术打动。
从众心理:看到其他老年人购买,容易产生盲目跟风行为。
如何正确选购药品?
选择正规渠道:到有资质的药店或医院购买,不轻信街头游医或网络销售。
查看批准文号:药品包装上应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文号。
咨询专业意见: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用药,不自行购买服用。
理性对待广告:不轻信广告宣传,特别是那些声称“神奇疗效”的产品。
了解基本知识:学习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提高辨别能力。
保护老年人远离虚假医药广告
作为子女或监护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老年人远离虚假医药广告的侵害:
多陪伴沟通: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和需求,提供情感支持。
普及知识:向老年人普及基本的医药知识和防骗技巧。
关注消费行为:留意老年人的消费动态,及时发现异常。
寻求专业帮助: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虚假医药广告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更可能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警惕,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