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红色文化的摇篮
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红色文化的摇篮
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1.5万余人由鄂豫皖区进入川北,攻下通江、南江、巴中等县,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巴中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巴中12万人参加红军,4.8万余人牺牲,在1.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908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是巴中人民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
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中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安葬了25048名烈士。陵园内,分地区、乡镇刻着13.8万红军烈士的英名,一个个普通名字背后,都意味着流血和牺牲。在这些英名中,有7.7万名红军烈士,其中7400名是用“娃子”“女子”这样的称呼,他们或许没有留下真实的名字,但他们的牺牲将永远被铭记。
巴中市不仅有烈士陵园,还有众多的纪念馆和博物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等8个红色博物馆和纪念馆,以及2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同构成了巴中独特的红色旅游体系。这些场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巴中市积极利用红色资源发展旅游业。全市已创建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主的国家4A级景区6个,5个景区入列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重庆—广安—仪陇—巴中”线路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巴中市还推出了“饮水思源之旅”“绿水青山之旅”“美丽新村之旅”等特色红色旅游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巴中市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推出“红色故事汇”活动,邀请讲解员、志愿者、红军后代等讲述红色故事。同时,纪念馆还开发了“我为红军打草鞋”“我为红军织布纺线”等实践课程,让青少年在体验中学习革命精神。
巴中市的红色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具有独特性。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的中心,巴中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时刻。这些红色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人了解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巴中市正在积极推动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红色基因得以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