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秧歌:三千年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榆林秧歌:三千年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咚咚锵、咚咚锵”,随着急促而有韵律的锣鼓声响起,一群身着鲜艳服装的舞者在雪地中翩翩起舞。这不是普通的舞蹈,而是有着三千年历史传承的榆林秧歌。作为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榆林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陕北地区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
三千年传承:榆林秧歌的历史渊源
秧歌,这种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民间艺术,已经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三千年之久。它集歌、舞、诗、乐、戏于一体,是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在榆林,秧歌不仅是节日庆典的重头戏,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符号,承载着陕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多元融合:榆林秧歌的艺术特色
2025年春节期间,一场盛大的全国秧歌展演在榆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9支秧歌队齐聚古城,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其中,广东潮汕英歌舞以其刚健有力的动作和独特的南派武术风格令人印象深刻;福建采茶舞则将闽南地区的海洋文化和台湾阿美族舞蹈完美融合,展现了别样的柔美风情;而榆林本土的横山党岔老腰鼓,以其独特的“文腰鼓”风格,展现了陕北人民的豪迈与细腻。
榆林秧歌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动作结构鲜明且富有韵律感,通常以模仿农民劳作为主题。舞者们手持彩扇、绸带,随着鼓点的节奏,时而轻盈跳跃,时而旋转扭动,将陕北人民的勤劳、质朴和乐观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传统表演中,常常可以看到“龙摆尾”、“蛇蜕皮”等经典队形,以及丑角的滑稽表演,这些都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文化传承:榆林秧歌的非遗保护之路
近年来,榆林市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榆林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项、省级66项、市级211项、县级565项,涵盖民歌、石雕、剪纸、刺绣等多个领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榆林市建立了多个非遗展示平台,包括市级非遗综合展馆、陕北民歌博物馆等,并设立了104个县级以上非遗传习所和传承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榆林非遗保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榆林黄土文化的高度认可。通过“非遗+节庆”、“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等多种模式,榆林正在探索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守正创新:榆林秧歌的未来发展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是榆林秧歌保持生命力的关键。以陕北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锦梅为例,她在传统基础上融入古典舞元素,创作了《扇舞秧歌情》等新作品,让陕北秧歌既能体现陕北文化的厚重,又能展示陕北人民热情豪放、乐观向上的情怀和品格。
2025年全国秧歌展演的总导演张胜宝表示:“今年邀请了4支国外适合进行表演舞蹈的团队,体现了全国秧歌展演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同时也体现了我们的国际化视野。”这种开放的态度,不仅让榆林秧歌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榆林秧歌,正在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它不仅是陕北人民的精神寄托,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榆林秧歌必将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