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式营销:如何摧毁社会信任?
“咪蒙”式营销:如何摧毁社会信任?
2024年春节期间,一部名为《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短剧在各大社交平台爆火。这部集穿越、重生、霸总等元素于一身的作品,单日充值额高达2000万元,话题阅读量过亿,成为不少网友的新晋“电子榨菜”。然而,这部作品背后的制作方——“毒鸡汤鼻祖”咪蒙,却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咪蒙式营销”的关注和反思。
咪蒙式营销的成功密码
咪蒙的营销手法之所以屡试不爽,关键在于其系统化的内容生产和情绪操控能力。从公众号时期开始,咪蒙团队就总结出了一套关于情绪的方法论:“一是找到合适的故事,二是找到合适的情绪点。”在做公众号时,咪蒙团队甚至有独立的选题库为他们提供选题,确保“写什么并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只需要解决怎么写。”
在内容创作上,咪蒙团队要求策划每周提报5条以上符合所在账号的视频、文章或段子,最后通过集体讨论,选择出未来一周需要拍摄的选题。紧接着由策划将选题优化为剧本进行集中拍摄,再由摄影师统一给到后期进行剪辑、制作,最后由运营根据选题的内容、质量与账号粉丝画像决定推送时间。
这种工业化的内容生产模式,加上对用户情绪的精准把握,使得咪蒙能够在不同领域快速复制成功。从公众号到短视频,再到现在的短剧,咪蒙总能抓住每个风口,创造出爆款内容。
咪蒙式营销的具体案例
以近期爆火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为例,这部短剧完美体现了咪蒙式营销的特点。剧情围绕女主司念在八十年代的农村生活中智斗恶婆、手撕绿茶妹妹等情节展开,通过密集的爽点和反转吸引观众。女主口齿伶俐、句句有梗,男主人设虽是养猪大户,实则是八十年代的“高富帅”,这些元素都精准击中了目标观众的喜好。
在营销策略上,该剧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多个平台投流,前10集可以免费观看,后续则需要付费解锁。这种“免费+付费”的模式既保证了初期的流量积累,又能通过优质内容实现变现。数据显示,该剧在大年初四就拿下抖音短剧热力榜榜首,热力值近千万,同时登上了抖音热榜。截至2月29日,相关话题在微博上的阅读量过亿,在抖音上的播放量已达8.2亿。
对社会信任的负面影响
然而,咪蒙式营销的成功背后,却隐藏着对社会信任的潜在威胁。
早在2019年,咪蒙就因一篇《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文章引发争议。这篇文章通过虚构的故事和煽动性语言,成功骗取了大量读者的眼泪和转发。然而,当文章被揭露存在诸多疑点,内容疑似虚构时,咪蒙团队被迫在微博上发表道歉信,称咪蒙微信公众号停更2个月、咪蒙微博永久关停。
这种通过虚假内容获取流量的行为,不仅欺骗了读者的情感,更破坏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正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涛甫所批评的那样,咪蒙的“毒”性集中在三个方面:倾斜的“三观”、非理性、话语暴力。这种营销方式容易让人产生堕落的快感,在下沉中失去正确的价值方位。
在短剧领域,虽然咪蒙团队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但同样存在过度营销和数据夸大的问题。例如,有媒体报道称《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和《裴总每天都想父凭子贵》两部剧收入过亿,但实际上这些数据存在夸大成分。据业内人士透露,即便两部剧充值过亿,但扣除投流成本、平台分成等费用后,实际利润远没有那么可观。
这种过度营销的行为,不仅误导了公众对市场状况的认知,也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当内容生产者将更多精力放在如何制造热点、如何夸大数据上,而不是专注于内容质量本身时,整个内容生态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治理与反思
面对咪蒙式营销带来的挑战,平台和行业都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一方面,平台需要加强对内容真实性的审核,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也需要完善流量分配机制,避免过度商业化对内容质量的冲击。
从长远来看,健康的内容生态需要平衡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内容创作者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也需要坚守道德底线,避免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公众信任。作为受众,我们也需要提高媒介素养,学会辨别信息真伪,不被情绪化的营销手法所左右。
咪蒙式营销的成功,暴露了当前内容生态中的一些问题。它提醒我们,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而这种信任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维护。只有当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达到平衡时,内容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