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00后”真的“断亲”了吗?
“90后”“00后”真的“断亲”了吗?
“春节不想回家过年”“逃避走亲戚”“亲戚问收入怎么办”……近年来,关于年轻人“断亲”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引发社会热议。一项针对近万名90后、00后的调查显示,49.2%的年轻人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会找亲戚帮忙。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当代年轻人亲缘关系的新变化。
“断亲”:一个时代的社交新现象
“断亲”一词最早出现在网络上,指年轻人不愿意或不再与亲戚来往互动。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小武将其定义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什么“断亲”?
城市化进程中的疏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5.22%,这意味着大量人口离开家乡,亲属间的物理距离拉大。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父母那一代,小时候和亲戚一起在村里,隔三岔五见面串门。但我没见过上一代亲戚多少面,和我这一代的人也都五湖四海的,又能有多少亲情?”
代际观念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与长辈在价值观、生活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当长辈还在用“七大姑八大姨”的方式维系亲情时,年轻人已经习惯了通过社交媒体保持联系。这种差异导致了情感上的疏离。
个人边界意识的觉醒:与上一代相比,90后、00后更注重个人隐私和边界感。他们反感亲戚过度打听隐私、随意评价,甚至在经济上“啃老”。一位网友在小红书上分享:“每次回老家,亲戚们总是问个不停:‘工作怎么样?’‘工资多少?’‘有对象了吗?’这些看似关心的问题,实际上让人很不舒服。”
亲戚行为的“越界”:一些亲戚的不当行为也是导致“断亲”的直接原因。比如过度攀比、说教、甚至在经济上占便宜等。这些行为让年轻人感到亲情关系中充满了功利和算计。
亲情的新诠释
然而,“断亲”并不意味着年轻人不重视亲情,而是他们在重新定义亲情关系。这种重新定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形式到实质:年轻人更看重亲情的实际价值而非形式上的往来。他们希望得到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空泛的关心和说教。
从被动到主动:与父辈不同,年轻人不再被动接受传统的亲情模式,而是主动选择与自己价值观相符的亲情关系。他们更倾向于与那些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亲戚保持联系。
建立情感边界:年轻人在亲情关系中更注重边界感。他们愿意分享生活,但不希望被打扰;愿意接受帮助,但不希望被控制。这种边界感让亲情关系更加健康和持久。
新时代的亲情图景
在小红书上,一位00后网友分享了自己第一次正式走亲戚的经历。她精心准备了一个名为“八方来财”的礼盒,里面包含了坚果、茶叶、零食等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礼物。这份礼物不仅体现了年轻人对传统礼仪的尊重,更展现了他们对亲情关系的全新理解。
在当代社会,年轻人对亲情的态度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不再盲目遵循传统的亲情模式,而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经历,重新定义和构建亲情关系。这种变化不是亲情的消逝,而是亲情在新时代的重构和升华。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亲情永不消逝,它只会在人生的某个时期以一种新的姿态和方式重新构建。”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亲情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