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揭秘:紫外线如何引发皮肤癌?
最新研究揭秘:紫外线如何引发皮肤癌?
2024年7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紫外线致癌的新机制。研究发现,紫外线辐射不仅会损伤DNA,还会损害信使核糖核酸(mRNA),进而引发一系列细胞应激反应,最终导致皮肤细胞死亡。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紫外线如何导致皮肤癌提供了新的视角。
紫外线致癌的新机制
研究团队发现,当紫外线辐射损伤mRNA时,核糖体会在受损的mRNA上发生停滞,导致上游核糖体“追尾”碰撞。这种核糖体碰撞会激活一种名为ZAK的关键蛋白激酶。ZAK的激活触发了核糖体毒性应激反应,这一信号传导程序最终决定了细胞的命运。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Daniel Nathans博士将mRNA比喻为“煤矿中的金丝雀”,强调它在感知细胞损伤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还发现,DNA损伤修复途径虽然重要,但并不是细胞命运的主要决定因素。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的认知,为我们理解紫外线致癌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皮肤癌:不容忽视的健康威胁
皮肤癌是美国最常见的癌症类型,每天有超过9,500人被诊断出患有皮肤癌。据统计,每小时有超过两人死于皮肤癌,到70岁时,至少有五分之一的美国人会患上皮肤癌。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皮肤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预计到2025年,新诊断的黑色素瘤病例数将增加5.9%。
紫外线辐射是皮肤癌的主要环境诱因,约90%的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与紫外线暴露有关。其中,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皮肤癌类型,每年约有3.6万例新发病例;鳞状细胞癌紧随其后,每年约有1.8万例新发病例。更危险的黑色素瘤每年也有约8,430人死亡,其中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
全球变暖加剧紫外线危害
随着全球气温持续上升,皮肤癌的风险也在增加。研究表明,热量会通过两种方式增强紫外线的致癌能力:
行为因素:气温升高导致人们户外活动时间增加,穿着更少,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更多。汗水还会降低防晒霜的效果,进一步增加紫外线伤害的风险。
生物机制:高温会抑制细胞的自毁信号,使受损细胞得以存活,从而增强紫外线的致癌能力。此外,全球变暖还导致臭氧层变薄,使得更多有害的UVB辐射到达地面。
专家建议,面对日益严峻的皮肤癌威胁,每个人都应该将防晒纳入日常生活习惯。选择SPF30以上的防晒霜,并定期补涂;户外活动时佩戴宽边帽和太阳镜;尽量避免在紫外线强烈的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进行户外活动。对于户外运动爱好者,还要注意海拔每升高1,000英尺,紫外线水平就会增加约10%,因此在高海拔地区活动时需要加强防护。
总之,紫外线辐射是导致皮肤癌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致癌机制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皮肤癌的威胁正在加剧。了解紫外线的危害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维护皮肤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