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教会参与可显著降低“绝望之死”
哈佛研究:教会参与可显著降低“绝望之死”
根据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最新研究,定期参加教会聚会不仅能提升个人心理健康,还能显著降低因自杀、吸毒和酗酒导致的“绝望之死”。这项由泰勒·范德维尔教授领导的研究发现,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宗教活动的人群,其死亡率降低了20%至30%,女性自杀的可能性更是低了五倍。
这一发现基于对66492名女性和43141名男性医护人员长达16至26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严格控制了年龄、种族、地理区域、收入、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心理健康和其他形式的社会支持等变量因素,结果依然显示宗教活动参与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绝望之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15年,用于描述自杀、吸毒和酗酒导致的死亡。近年来,此类死亡人数在美国持续上升,甚至导致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在2015年至2017年间连续三年下降。研究指出,就业机会减少、社会和家庭支持减少、结婚率下降以及阿片类药物滥用等因素,都在推动这一趋势。
然而,哈佛大学的研究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宗教团体。研究表明,与不参加宗教活动的人相比,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宗教活动的人更为乐观,抑郁症发病率更低,自杀可能性也显著减少。这种效应并不局限于基督教,其他宗教的类似活动也显示出相似的积极影响。
这一发现对公共卫生政策具有重要启示。在当前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宗教团体提供的社会支持系统可能成为预防“绝望之死”的重要力量。研究结果表明,宗教活动参与不仅能改善个人身心健康,还可能成为社会应对心理健康危机的重要资源。
泰勒·范德维尔教授指出,这些发现尤其在医护人员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他与记者约翰·西尼夫合作,在《今日美国》上报道了这一研究成果,强调在新冠疫情期间,当教会聚会受到限制时,这一发现更凸显了宗教活动对公共健康的深远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并不意味着宗教信仰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唯一途径。研究者强调,这些发现应该促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投入心理健康服务,为那些处于挣扎中的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这一研究结果不仅对个人健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参考。在应对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危机时,如何充分利用宗教团体的社会支持功能,将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