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拜天公:闽南地区独特的敬天民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拜天公:闽南地区独特的敬天民俗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B%9C%E5%A4%A9%E5%85%AC/3239826

拜天公,又称“天公生日”,是流行于中国福建闽南、海南、台湾、广东潮汕、浙江洞头等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聚集地的民俗活动。这一活动于农历正月初九举行,体现了人们对“天”的敬畏与感恩。

流传于中国福建闽南地区及其周边地区民俗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
0

拜天公是旧时汉族祭祀风俗,流行于中国福建闽南、海南、台湾、广东潮汕、浙江洞头等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聚集地,俗称“天公生日”,于农历正月初九举行。

古人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也是万物生长化育的本源,因此不可不敬天畏命,顺天行道。据明代人王逵在所著的《蠡海集》记载:“神明降诞,以义起者也。玉帝生于正月初九日者,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原始要终也。” 明代人黄道周的《月令明义》也记载说:“正月初一日,天神地祇朝三清玉帝;初九日,玉皇大帝圣诞,故而代代传承着祭天公的传统习俗。闽南地区乡民在正月初九拜天公,一是因传说中正月初九是乡民转危为安的日子,二是因道家认为九为阳数最高,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诞辰,选择此日拜天公最能体现对天公的尊敬。

拜天公一方面是求天恩赐庇佑,另一方面是表示敬畏于天,感恩于天。不少人在少年时期就受到这一习俗的深刻影响,在成年后逐渐形成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世界观。以拜天公为代表的民间信仰通过其功能性转化,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同时,信众通过将拜天公赋予新的内涵而使其具有新的活力。

因其独特的民俗性,正月初九拜天公于2008年12月被列入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公诞节庆活动在马来西亚呈现出多元化和复合性特点,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又推动了地方经济和政治交流。作为马来西亚华人广泛参与的重要节日,它对华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文名
拜天公
节日时间
正月初九
节日类型
民间节日
流行地区
中国福建闽南、海南、台湾、广东潮汕、浙江洞头等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聚集地
民俗起源
祭祀
别 名
天公生日
民俗内容
祭祀前的1一2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制作龟粿、发粿等,作为供品
节日寓意
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传承保护
2008年12月被列入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俗由来

《礼记·礼运》所载:“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作为扎根于土地、顺应天时而耕作的农业国家,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十分浓厚的敬天思想。古人认为“天”是宇宙的主宰,“天公”对万物具有强大的统治力。随着各种传说与习俗的演变与发展,“天公”被不断具象化,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玉皇大帝”。道家传统正月初九为玉帝诞辰,此观念基于“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原始要终也”而形成,唐明皇李隆基在其所撰的《月令注释》中,也曾指定正月初九为“玉皇诞”。“天公”的诞生源自于原始社会里人们对自然风云莫测的恐惧,在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的闽南沿海地区,当地人对上天的敬畏之情尤其深重,代代传承着祭天公的传统习俗。

“拜天公”始于明末清初,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较为盛行。

历史沿革

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古人以天为阳,以地为阴,所以用“九”来代表天。据明代人王逵在所著的《蠡海集》记载:“神明降诞,以义起者也。玉帝生于正月初九日者,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原始要终也。”明代人黄道周的《月令明义》也记载说:“正月初一日,天神地祇朝三清玉帝;初九日,玉皇大帝圣诞。”在古代人观念中,“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也是万物生长化育的本源,所以不可不敬天畏命,顺天行道。而玉皇大帝是主宰天界最高的神,他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天”,也就是老百姓世代口中所称的“老天爷”,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因“九”与“酒”谐音,“九”不能离酒,各家各户又都相继准备丰盛的酒宴,让亲朋好友喝个痛快,都说是给玉皇大帝祝寿了,其实亦是亲朋好友的一次相聚。

闽南地区的乡民遭遇一场集体性的生存危机,转危为安后,乡民认为这是天公馈赠,继而便举行拜天公仪式,以感谢天公的庇佑。在实践当中,大多数地区拜天公的时间是正月初九。有的传说认为这一天是乡民转危为安的时间,也有认为是天公的生日,但从信众的心理来看,选择正月初九最能体现得救乡民对天公的尊敬:“传统以正月为岁首,以初九为阳数最高数,道家遂附会择此作为玉皇寿诞,以示尊贵”。

从2003年起,漳州天宝玉尊宫与台湾草湖玉尊宫于每年正月初九,同时举办相同的“天公诞”大型祭拜仪式。每到此时,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外华人信众、在福建的台商纷纷前往玉尊宫祭拜,规模盛大,参拜人数逐年递增。

流行地区

拜天公流行于中国福建闽南地区、海南省、台湾省、广东潮汕地区、浙江温州市洞头等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聚集地。

民俗内容

活动内容

祭祀前的1一2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制作龟粿、发粿等,作为供品。

活动流程

顶桌主要以清素斋品为主,而下桌摆的五牲荤 食则是献给天宫的部属神明。顶桌除了斋品外,还要鲜花、蜡烛各一对。此外,还要以红龟粿来敬奉。因为红龟粿代表吉祥,而上头的龟甲图案表示长寿。至于献给天公的银纸钱则是特别制作的“天公金”,代表着人们对天公崇高的敬意。一些讲究仪式的家庭还会在户外或户内院子里选择一处没有遮拦、可以直对天际的空间,用两张桌子重叠成高坛,在两侧各放一支甘蔗,以便朝望天空祭神。

以甜糕或甜馃(也有用红圆、红龟的)、猪头或猪肉、线面为主祭品,称“三牲祭礼”;其余有红枣、桂圆、糖果、饼干、水果(梨除外均可)、黄花菜等,还要茶叶三盏、黄酒三盏。供品的配备,视家庭经济条件而定。有钱人家供猪头,贫困人家以猪肉代替,别的供品也一样。有的人家曾向“天公”许过心愿,一旦心愿已偿,要在拜天公这一天还愿。还大愿的,要请师公“做供”,用全猪全羊答谢;家境困难的,不请师公,用米粉制成全猪全羊自行祭拜答谢。





拜天公需要准备的物品

正月初九这一天,一般是初八夜十二时过后,听到公鸡头一声报晓,各家各户当家人和参拜天公的家庭成员就起床了。先在大门外正中位置或天井中平放两张一样高的长条凳,然后把一张四方桌(八仙桌)迭放在两张长凳上,在方桌的前头左右对中放置一对蜡烛台,中间置一只香炉,然后把各种供品一样一样、整整齐齐放在桌面上。祭拜由当家人领头,全家齐跪在地上,脸朝上天,参拜“天公”,祈求各自的心愿或表示对天公的感恩。







拜天公仪式

相关文化

民间传说

据传闻,唐朝时期黄巢的军队在新年时从北方打到南方,北方军队在遇到服饰与语言不同的福建居民时,由于听到这些百姓自称是“狼”(闽南语“人”的读音,就读作“狼”),于是大开杀戒。面对黄巢军队的杀戮,老百姓只好纷纷逃到甘蔗园内躲避。一直到黄巢的军队弄清了缘由,才停止杀戮,老百姓才陆续走出甘蔗园。那些侥幸活下来的闽南百姓便把走出蔗园的日子,即正月初九,认为是天公保佑,祭神谢恩。此后,这一民俗就一直流传下来,直至今日。

还有一个传说,仙女下凡也是在这天晚上,青年男女相聚在大树下唱歌,请玉皇大帝最宠爱的小闺女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必须欢乐吉祥,要让七仙女高兴,她要高兴了,父皇玉帝就会保佑人间一切顺利。早年间,人们还认为正月初九办事,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故有“七不出,八不归,上九办事一大堆”的说法。“上九办事一大堆”,是说“上九日”这天办事,会受到玉皇大帝的庇护,办事儿不仅能办成,还会办得又多又快又利索。

相关作品

  • 诗词
    古代有关拜天公的经典诗词及作者诗词 作者
    《十二时》 洪迈[13]

传承保护

2008年12月,“正月初九拜天公”被列入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价值意义

国内意义

拜天公自其诞生便不具有外在的强制性,这种特定的民间信仰表明:一方面,传统的社会结构通过民间信仰维系其基本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民间信仰也通过对社会结构的依附保持其传播的规模。在社会秩序,特别是乡土秩序解构又重构的时期,以拜天公为代表的民间信仰通过其功能性转化,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同时,信众通过将拜天公赋予新的内涵而使其具有新的活力。因此,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现代化及城市化的发展,以拜天公为代表的民间信仰必将褪去乡土性,在人们的无意识传承中,寻找其结构性的发展。

人们在新一轮四季轮回的开端祭天公,以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之心,希望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无灾无难;对友邻,人们在新旧年更替的日子里欢聚玩闹,彼此传达着善意与祝福,期盼在以后的日子里依旧能够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伴随着锣鼓的喧嚣、鞭炮的轰鸣,火红的热情和浓浓的情谊在正月里慢慢地扩散开来,人们在欢声笑语中享受着正月里舒缓的生活节奏。心怀感恩与祈愿,幸福渐生。

拜天公一方面是求天恩赐庇佑,另一方面是表示敬畏于天,感恩于天。不少潮汕人在少年时期就受到这一习俗的深刻影响,在成年后逐渐形成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世界观。

拜天公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国际意义

天公诞节庆活动的举办呈现出多元化、复合性的特点,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又可以通过打造文化品牌,吸引游客、推动地方经济;同时还可以是政治人物与民众欢聚、进行政治形象包装和政治观念交流的平台。天公诞节庆活动作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广泛参与的集体性节日活动,对马来西亚华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