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同律师教你如何避免手印合同陷阱
徐宝同律师教你如何避免手印合同陷阱
在商业活动中,合同的签署是确认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环节。然而,随着合同签署方式的多样化,手印合同因其便捷性而被广泛使用。但看似简单的按手印,却可能暗藏法律风险。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结合徐宝同律师团队的专业意见,为您揭示手印合同背后的风险,并提供实用的防范建议。
案例:手印合同引发的纠纷
2018年,小奇与大志因竹排买卖发生纠纷。大志向小奇出具了一张5万元的欠条,但只签了名,没有按手印。随后,大志以“欠条上没有身份证号和手印,不能证明是自己签署”为由,拒绝还款。无奈之下,小奇将大志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后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十二条规定,私文书证由制作者或者代理人签名、盖章或者捺印的,推定为真实。虽然大志不认可欠条上签名的真实性,但未向法院申请鉴定确定笔迹真伪,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最终,法院判决大志返还小奇货款5万元。
手印合同的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这表明,按手印与签名、盖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在实际操作中,手印合同仍存在以下风险:
手印真实性难以确定:与签名相比,手印更容易被伪造。特别是在合同纠纷中,如果对方否认手印的真实性,需要通过专业的指纹鉴定来确认,这将增加维权成本。
按手印者身份难以确认:在一些情况下,按手印的人可能并非合同当事人本人,而是他人代为按印。这种情况下,即使手印真实,也难以证明是合同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手印模糊导致证据不足:如果手印按得不清楚,可能无法作为有效的证据使用。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条款旁边的手印,如果模糊不清,可能会影响整个合同的效力。
徐宝同律师团队的专业建议
徐宝同律师团队根据多年处理合同纠纷的经验,建议在使用手印合同时注意以下几点:
规范按手印程序:确保手印清晰可辨,覆盖整个第一指节。使用红色、蓝色或黑色的专用印泥或印油,通常使用右手拇指或食指捺印,若特殊情况可用左手对应手指,并注明所用手指。
结合其他确认方式:建议同时采用签名和按手印的方式,以降低风险。在重要合同中,还可以添加见证人或进行公证,增加合同的法律效力。
注意手印位置:手印应位于签名旁而非签名上,这样既不影响笔迹鉴定,也便于指纹验证。
保留相关证据:在签署合同时,可以进行拍照或录像,保留按手印的过程,以备不时之需。
结语
虽然手印合同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起到确认意愿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风险。建议在签署重要合同时,尽量避免仅使用手印确认,最好附加书面确认、添加见证人或咨询专业律师。通过合理的防范措施,可以在保护自身权益的同时,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