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低收入群体“为什么不扩大消费”?关键是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创作时间:
2025-03-19 01:16:5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低收入群体“为什么不扩大消费”?关键是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引用
观察者网
1.
https://www.guancha.cn/tengtai/2025_03_18_768768.shtml

“提振消费”是2025年九大经济任务之首,国家也接连出台各类政策,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然而,我们面临着“不敢消费、不愿消费、不能消费”的困境,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最深层矛盾。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偏低

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劳动者创造了海量的财富,但中国居民收入占比持续偏低,与中国经济创造的巨大财富是不匹配的。对于普通居民而言,看看自己的收入,想想未来,再想想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大项开支,扩大消费并非易事。

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持续偏低

2023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仅相当于当年中国人均GDP(89358元)的43.89%,而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82.18%(2021年)。即使考虑到中美两国的统计方法、统计口径有一定差异,也能够看出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支配收入是家庭总收入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

计算1978年以来的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一度达到63.00%左右的高点,此后便逐渐下行,2011年下滑至40.23%的低点,其后有所反弹,近年在43.00%~44.00%的区间内波动(见图6-1)。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计算,2000年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就达到72.23%,之后基本呈现逐步上升的格局,2020年达到85.53%,2021年为82.18%。

考虑到中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调查统计结果,实际上可能少统计富人收入,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整体被低估,据推测,实际占比可能在50%左右,即使是50%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在全世界也几乎是最低的。有学者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库编制的67个国家和地区的国民收入账户信息,与中国国民账户体系数据做比较研究,计算出中国居民收入占比为62%,而美国居民收入占比高达81%,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占比也多在65%以上,中国居民收入占比仍明显偏低。

再看收入法计算的GDP中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变化(1992—2022年)可以发现,1992年劳动者报酬占比约为60%,到2011年下滑至47%,此后略有回升,但最高时也没有超过52%。

有学者研究了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中的居民收入份额变化,结果表明,1992-2008年,初次分配中,中国居民收入份额从65.4%下滑到58.7%,2009-2020年,居民收入份额从58.7%回升至62.0%;二次分配中,居民收入份额也经历了类似的变化,1992-200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份额大幅下降,2008年以后,居民可支配收入份额有所回升。

尽管几种测算方法得出的比重数据有所差异,但从整体来看,中国居民收入份额偏低,而且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下降趋势,这是客观事实。

“中国经济奇迹”没有完全反映在居民收入增速上

1978年,中国GDP排名全球第9位,人均GDP排名第134位;2023年,中国GDP排名全球第2位,人均GDP排名上升到第74位,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但是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却落后于GDP的增速。2022年,国家统计局原局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在一篇文章中指出,1979-202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后者比前者整整低了1个百分点;我们将测算延续到2023年,GDP年均增长13.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6%,差距扩大到1.3个百分点。

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长期低于GDP增速,40多年累计起来的效果,就是美国的个人可支配收入能占到GDP的80%以上,欧洲等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占比也多在65%以上,而中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只能占到GDP的50%左右。

如果再加上收入分配差距等因素,就会存在6亿月收入为千元的低收入群体。对于这个庞大的低收入群体来说,问他们“为什么不扩大消费”,简直就是与“何不食肉糜”一样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创造了海量财富,却不敢消费、不愿消费、不能消费?从根本上来看是“中国经济奇迹”没有完全反映在居民收入增速上,居民部门得到的份额太少,消费能力当然受到限制,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关键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居民收入占比偏低的深层次原因

造成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特定阶段高积累率的历史原因,也有体制性、结构性、要素定价扭曲、转移性支付不足等复杂原因。总体来看,中国宏观税负水平长期过高,支出方向以投资为主,而国有资本收益尚未完全纳入财政预算,使公共部门和国有企业的收入份额上升,自然导致居民收入份额下降。如何将这些收入用来改善民生?对于这一问题,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公共部门支配收入增速远远高于GDP

如果以“政府”而非“财政”为计算范围对公共收支进行测算,2021年,全部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2.98%(2019年为34.35%),较之按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计算的宏观税负水平,提高了15.27个百分点;而全部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9.39%(2019年为41.12%),较之按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计算的宏观税负水平,提高了17.85个百分点。2022年,包括全国税收收入、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总收入(决算数)、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的广义财政收入,为41.64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120.47万亿元)的34.6%,较2021年又有上升。

而政府支出的增速远远超过GDP的增速,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长期低于GDP增速形成鲜明对比,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扭曲效应不可忽视。有学者计算,2004-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增加了7.65倍,其占GDP的比重从16.51%上升至21.54%,上升了5.03个百分点;全国全部政府支出规模增加了8.34倍,其占GDP的比重从30.16%上升至39.39%(2019年曾为41.12%),上升了9.23个百分点,“两个口径的支出双双跑赢GDP,致使GDP分配越来越向政府一方倾斜,绝对是个不争的事实”。

公共部门占过高的收入和支出分配份额,自然降低了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和支出占比。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