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来袭!广元市交通预警及应对指南
暴雨来袭!广元市交通预警及应对指南
根据四川省气象台最新发布的预警信息,广元市未来几天将迎来强降雨天气。预计会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甚至可能出现暴雨,最大小时雨强可达20~40毫米。此次降雨可能会对当地的交通运输造成一定影响,请市民注意防范短时强降水及次生灾害,如滑坡、山洪等。相关部门提醒,应加强户外活动的安全措施,同时做好田间管理和排湿降渍工作,以减少农作物受损风险。
广元市的地理特征与交通现状
广元市位于四川省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差异较大,形成春迟、夏长、秋凉、冬冷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全年总降雨量1192.5毫米,较上年平均值高基本正常,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最大小时降雨量出现在梅树站84.7毫米。全年光热条件总体偏好,干旱、洪涝、冰雹(大风)等灾害影响偏轻。全年极端天气强降雨时段出现为6月16日。年平均气温16.3℃,最高气温时段为6月30日17时,出现在卫子镇40.2℃。最低气温时段为12月21日06时,出现在王家镇-5.1℃。
截至2023年底,广元市公路总里程达24526公里,包括高速公路575公里、普通国道681公里、省道1356公里等。全市乡镇和行政村已实现油路或水泥路全覆盖。广元拥有9002辆营运货车和1427辆营运客车,开通客运线路650条,公交线路87条,年运送旅客超4240万人次。此外,还有19家出租车公司,运营车辆978辆(含324辆纯电动),年运送旅客约4073万人次。广元有通航河流10条,常年通航里程568.6公里,包含白龙湖、亭子口库区等大型水库,共有水运企业4家、渡口46处及港口2处。
暴雨天气对交通的具体影响
暴雨天气对广元市的交通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道路积水:强降雨可能导致城市低洼路段和部分公路出现积水,影响车辆通行。特别是山区道路,由于排水设施可能不够完善,更容易出现积水情况。
能见度降低:暴雨天气下,视线受阻,能见度大幅降低,给驾驶员带来很大的挑战。这不仅影响行车安全,还可能导致交通拥堵。
交通事故风险增加:湿滑的路面和恶劣的天气条件会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驾驶员需要更加谨慎驾驶,保持安全车距,避免紧急刹车。
交通设施受损:暴雨可能导致部分交通设施(如信号灯、监控设备)受损,影响交通秩序和安全管理。
广元市的应对措施与经验
面对即将到来的暴雨天气,广元市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预警机制:广元市建立了完善的预警系统,通过气象卫星、雷达测雨等先进技术,实现对降雨情况的实时监测和短临预报。洪水预见期可延长1-2小时,为应急响应争取宝贵时间。
应急处置方案:政府已发布《广元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和救援工作做出明确规定。交通部门建立了完善的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方案,确保在恶劣天气下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保障交通安全。
风险区管理:全市共有24876处山洪灾害危险区,其中高风险区1251处。按照不同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管理措施,分类响应。高风险区组织风险高的住户避险搬迁。搬迁前,一旦发布黄色及以上级别预警,必须撤离区域内的群众。
预警转移机制:广元市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熊彬用当地最新一次山洪灾害防御事例举例。5月27日15时40分,广元市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16时15分,广元市水利局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青川县全境以及剑阁县等14个乡镇可能发生山洪灾害(蓝色)。同一时间,广元启动山洪灾害预警信息“30123”叫应机制。根据气象数据预判,青川县三锅镇苏阳村转嘴子组等点位存在山洪灾害极高风险。依照规定,这些点位的群众需灾前转移。接到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后,转嘴子组预警转移责任人杜军、网格员王中福、苏阳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军组成“3人”组,第一时间赶到转嘴子组,上门做村民工作,并帮助村民转移。不到1小时,山洪灾害涉及的3户6位村民,全部转移完毕。安置完村民后,杜军立即将预警转移和监测巡查情况报告给了三锅镇。24小时内,杜军共报告24次转嘴子组的雨情;三锅镇向青川县山洪灾害防御部门报告12次;青川县向广元市报告8次。
市民出行建议
在暴雨天气下,市民出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避免驾驶私家车。如果必须驾车,请确保车辆状况良好,特别是刹车系统和轮胎。
注意行车安全:保持安全车距,避免急刹车和急转弯。遇到积水路段时,不要轻易涉水,应先观察其他车辆通行情况。
提前规划路线:出门前查看天气预报和交通状况,选择最佳出行路线。避开易积水路段和交通拥堵区域。
备好应急物品:随身携带雨具和应急食品。如果长时间被困在路上,这些物品会非常有用。
关注官方信息:及时关注气象部门和交通部门发布的最新信息,了解天气变化和道路状况。
广元市在应对暴雨天气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先进的预警系统和完善的应急机制,能够有效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作为普通市民,我们也需要提高安全意识,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防范工作。只有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