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早生贵子”到生育率持续下滑:中国生育观念的变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早生贵子”到生育率持续下滑:中国生育观念的变迁

引用
澎湃
11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42859
2.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17A05DL700
3.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pc/content/202409/19/content_30027897.html
4.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220085
5.
https://m.bjnews.com.cn/detail/1730205768168684.html
6.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7062473/
7.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010432
8.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15759
9.
https://www.chyxx.com/industry/1196426.html
10.
https://www.caoss.org.cn/news/html?id=14957
11.
https://www.cssn.cn/shx/xbyjt/202412/t20241220_5825569.shtml

“早生贵子”是中国传统婚礼中常见的祝福语,寄托着对新人早日添丁进口的美好期望。这一习俗通常通过在婚床上摆放红枣、花生、桂圆和莲子(或栗子)来象征,不仅承载着美好的祝愿,还富含文化内涵和营养价值。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一传统生育观念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01

传统生育观念的演变

传统生育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在农耕社会,多子多福被视为家庭幸福和延续香火的重要标志。这种观念体现在诸多方面: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儒家思想,到“养儿防老”的实用主义,再到“传宗接代”的家族责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早生贵子”不仅是对新婚夫妇的祝福,更是一种社会期待和道德规范。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这种传统的生育观念正逐渐式微。一方面,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女性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个人发展和职业成就,不再将生育视为人生的必选项。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成本上升,养育子女的经济压力日益凸显,使得许多年轻人对生育持谨慎态度。

02

当代女性的生育抉择

《新生育时代》一书通过访谈40多位生活在城市的高学历妈妈,展现了当代女性在生育选择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受访者大多出生于70后和80后,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稳定的工作,她们的生育决策不仅受到个人意愿的影响,还受到家庭、社会、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书中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普遍认为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意愿和生育率就越低,但一些高学历女性却做出了与人口学直觉相悖的选择。她们选择生育二孩甚至三孩,这背后既有对传统生育观念的继承,也有对现代生活理念的认同。正如书中所言:“被访者在生育决策中发挥了强大的能动性,但同时她们又是传统文化、人口政策和父权制的复制者和承受者。”

03

中国生育率的持续下滑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出生人口仅为954万,人口出生率为6.77‰,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这一数字不仅低于预期,也意味着生育率的下滑在进一步加速。按照1952到2023年新生人口的统计,龙年平均比兔年多生6.4%,而2024年龙年仅比前一年多生5.8%,反映了生育率长期下降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扭转。

造成生育率持续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人口结构来看,年轻人口和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31-40岁人口有2.15亿,21-30岁人口有1.78亿,11-20岁人口只有1.55亿。从2016年至2023年,育龄妇女数量平均每年减少400多万人。

从社会因素来看,婚姻观念和生育观念的改变也在影响着生育率。根据民政部发布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474.7万对,同比减少94.3万对,表明疫情后的补偿效应已经消退,也预示着2025年出生人口将继续下滑。

04

年轻人的生育态度

近期,多地相继公布了新一轮生育意愿调查报告,为我们了解年轻人的生育态度提供了重要参考。以宁波为例,57%的受访者希望在26岁到30岁之间结婚,然而实际上在这一理想年龄范围内步入婚姻殿堂的人数与期望值存在较大差距。32%的人倾向在31岁到35岁结婚,明确选择一个相对较晚的结婚时间。

在生育态度方面,6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可以接受生育,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生育。28%的受访者坚定认为生育是必须的。不生育的受访者占10%。这表明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选择不生育的人群相对较少。在必须生育和可以生育的样本中,38%受访者计划只生育一个孩子,22%受访者愿意生二孩,选择三孩和多多益善的人占3%,此外,还有37%的人表示顺其自然。75%的人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甚至希望生女孩的人数超过男孩。

值得注意的是,调研发现绝大部分有生育意愿的群体,对于未来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等方面较“迷茫”。仅有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已经制定了详细的生育计划,并且在经济方面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确保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针对育龄群体开设相关的育儿或家长素养提升课程尤为迫切,通过系统学习,育龄群体可以更好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与支持的成长环境。

05

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

面对生育率持续下滑的挑战,如何构建一个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政策层面来看,需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例如,提供生育津贴和育儿补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发展0-3岁托育机构,完善托育管理方法等。

从社会层面来看,推进性别平等是关键。正如《新生育时代》的作者沈洋所说:“一个家庭友好、生育友好的社会并非不可企及,在家庭和社会层面推进性别平等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这包括消除职场性别歧视,保障女性就业权益,以及推动男性更多地参与育儿过程。

从个人层面来看,需要建立科学的育儿观念。正如专家所建议的,父母在子女培养目标、策略和方式上,应以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子女,特别是未成年子女,既有利于其成长,又有助于培育健康的亲子关系。

06

结语

从“早生贵子”的传统祝福到“生育率持续下滑”的现实挑战,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生育观念变革。这场变革不仅关乎个人和家庭的选择,更折射出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轨迹。正如《新生育时代》一书所揭示的,生育正在从一种出于人类本性的自然过程,转变成为个体和家庭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包容和支持,共同构建一个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