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全球贸易复苏新引擎
中欧班列:全球贸易复苏新引擎
2024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9万列,发送货物20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0%和9%,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中欧经贸往来注入新动能。
稳定供应链的“压舱石”
在全球地缘政治复杂多变、海运受阻的背景下,中欧班列以其稳定、快速和安全的特点,成为了众多企业的首选运输方式。它不仅大幅降低了运输时间和成本,还有效缓解了国际供应链的紧张局面。
以德国企业为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中欧班列的货运代理商询问南部通道的情况。德国敦豪(DHL)全球货运相关负责人托马斯·科维茨基就明确表示,有意分流海运货物,希望中欧班列能够迅速提高南线通道的时效。
降本增效的“助推器”
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更体现在其对物流成本的优化上。以无锡为例,通过中欧班列的“一箱制”模式,企业可以降低超20%的物流运输成本,减少约3天运输时间。
在红海紧张局势影响下,海运成本大幅上涨。据上海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显示,相比12月初,全球平均运价上涨了87.6%。欧洲进口商从远东地区进口货物的航运价格涨幅惊人。例如,12月底航运公司DSV从中国到欧洲的一个标准集装箱运价较10月中旬已经上涨了近四倍。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宣布,从2024年1月15日起,亚洲至西地中海40英尺集装箱的运输费用将从300美元上涨到6000美元。
区域合作的“新纽带”
中欧班列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强了沿线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中欧班列的运营线路不断扩展,已覆盖欧洲25个国家的227个城市以及亚洲11个国家的100多个城市。
成都中欧班列运营路线已达到50多条,2025年,成都至中亚的班列开行量计划提升25%左右。这种深度的区域合作,不仅增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更在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物流体系的“革新者”
中欧班列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国际物流体系的革新。传统的海运虽然成本低廉,但运输时间长、受天气和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大。而中欧班列则以其快速、稳定的特点,为国际物流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欧班列还在不断拓展市场、完善物流网络。例如,与境内外企业合作增加中亚地区还箱点、海外仓及堆场的建设,构建“铁路直达+公铁联运”网络等。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物流的效率和稳定性,还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进一步推动了贸易全球化的发展。
南线通道: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欧班列南线通道作为一条重要的替代路线,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该通道目前面临一些关键问题:阿克套(哈萨克斯坦)、巴库(阿塞拜疆)两个里海港口的吊机抗风能力严重不足;巴库至波蒂间的铁路板车不足,且当地要求返程不能空驶,造成等候时间长;波蒂至康斯坦察的黑海运输船只少。
尽管如此,中欧班列南线通道仍具有巨大潜力。如果能有效解决关键“卡脖子”问题,短期内运输时效将有可能缩短到20天左右。据悉,相关企业目前正在积极寻求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开发机构对上述项目的支持。
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升了跨境运输效率,还为全球供应链稳定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随着各国经济互联互通趋势加速,中欧班列将发挥更大潜力,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