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姐姐教你掌握基础手语,共建无障碍社会
手语姐姐教你掌握基础手语,共建无障碍社会
“手语姐姐”马娟,一位普通的听障者,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她创立的微笑手语志愿服务团队,多年来在焦作市的高校、图书馆等地开展手语角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手语。马娟的故事,正是中国手语推广事业的一个缩影。
无声世界里的困境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不同程度听力受损的人口超过15亿,其中中国是听障人士最多的国家,达2780万人,占全国残疾总人数的30%以上。这意味着,在中国,平均每50个人中就有一位听障人士。
然而,这个庞大的群体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受制于经济条件和当地卫生系统服务能力差异,大多数听力受损者无法及时获得干预治疗。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仅有7.31%的听障者实际接受辅助器具。专业助听器上万元、人工耳蜗超10万元的售价,让很多低收入听障群体望而却步。
更令人担忧的是,社会对听障群体的误解和歧视。很多人简单地将听障人群分为“听得见”和“听不见”两种,甚至用“聋哑人”这种不科学、不礼貌的称谓。事实上,听损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极重度以及全聋。大部分听障人士只是在听力上有缺陷,但发声器官健全,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科技助力沟通
面对这些挑战,科技正在为听障人士打开新的沟通之门。在第四届中国手语语言学暨手语识别与合成计算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展示了手语识别与合成计算的最新进展。
研讨会涵盖了多个重要议题,包括中国手语语音、词汇、语法研究,中国手语语料库建设,手语数字人建模技术,手语识别技术,手语翻译技术等。与会专家不仅分享了理论研究成果,还展示了视频手语智能问答系统、手势-手语识别技术、基于光场智能的数字人与手语生成识别等前沿技术。
这些技术成果正在推动手语识别与合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听障人士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沟通工具。中国聋协副主席徐聪表示,近年来科技进步已推动手语研究和识别、翻译等技术取得显著进展,中国手语研究正在走向世界前列。
从零开始学手语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手语,各地纷纷推出基础手语课程。以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为例,其提供的手语初级课程内容丰富,包括基本词汇、日常语句及手语歌等。课程通过观察、比赛及分组形式进行练习,每周一次,每次1.5小时,共10堂课,费用为500港元(另加书籍费用80港元)。
对于无法参加实体课程的学习者,淘宝等电商平台也提供了在线手语教程,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适合零基础学习者。这些在线课程通常包含视频教学、互动练习和在线答疑,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
共建无障碍社会
手语姐姐马娟的故事和中国手语推广的现状告诉我们,构建无障碍社会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这不仅包括技术的进步和资源的投入,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对手语和听障群体多一份理解和包容。
正如马娟所说:“手语是听障人士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座桥梁的建设者。”让我们一起学习手语,用爱和理解打破沟通的障碍,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