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某种物质》:一场关于衰老与欲望的惊悚实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某种物质》:一场关于衰老与欲望的惊悚实验

引用
豆瓣
1.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6239908/

《某种物质》(The Substance)是今年戛纳电影节的热门影片,不仅提名金棕榈奖,还斩获最佳编剧奖。这部电影通过一个充满cult元素的惊悚故事,探讨了人性、虚荣、生命和自我接纳等深刻主题。

黛米·摩尔主演的《某种物质》在今年戛纳电影节提名金棕榈,顺利拿下最佳编剧,算是近期热门电影。初刷下来,这是一部充满人性隐喻,混杂着各种cult元素的血浆惊悚电影。非常值得一看。

开篇镜头,一枚针管向蛋黄内注射药水,没过一会儿,便“生出”了又一个新鲜蛋黄。

这个镜头揭示了全片的故事线索,女明星通过注射“某种物质”,像蛋黄那样诞生出一个“崭新的自己”,而后却在名利漩涡和自我交战中越陷越深,直到血浆迸射的惨烈结尾。

伴随着单色调的意象场景,极尽夸张的角色表情和语句,有关人性、虚荣、生命、接纳的隐喻,跟随着故事一层层解开。

A. 与魔鬼的交易

好莱坞女明星伊丽莎白(黛米·摩尔Demi Moore饰)曾经名噪一时,名字早就铭刻在了星光大道的路面上。可是常年日久的风吹日晒,路面上的星光牌暗灰、开裂、老化,一如伊丽莎白的身体,再无法像少女那般性感魅惑,她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而坚硬的事实:衰老。


制作人在男厕的吐槽,户外海报被换掉,自身体能的下降,无时无刻不让伊丽莎白感受到衰老的压力,这对演艺事业来说,近乎致命的打击。

一场车祸之后,伊丽莎白收到神秘青年的提示,一枚U盘和一个电话。按照电话的指引,她只需要注射某种药物,便可以蜕变出一位“崭新的自己”(玛格丽特·库里Margaret Qualley饰),她为自己取名为苏(Sue)。

焦虑不安的伊丽莎白立即完成了注射,随即昏倒在浴室,又一个“伊丽莎白”诞生了,如此鲜嫩Q弹,完美无瑕。

药物暗藏的游戏规则(副作用)随之而来。她们有不同的身体、意识和思维,但是却归属于同一个生命,只能分享单一线程的时间。按药物规则,两个分体以一周时间交替生存。其一在享受生活时,另一个只能昏迷在家中,并且每天都需要用针管在昏迷分体上采集补充剂(人油),方能正常存活。

年轻的苏成为好莱坞顶流女星,流量和财富滚滚而来;年老的伊丽莎白分享财富,继续维持上流奢靡生活。遵守规则,每人七天,两个分体便可以维持平衡。

注射药水,正是伊丽莎白与“魔鬼”进行交易的过程。

全过程中,提供药水的人都没有出现过,Ta只在电话里如同AI那般无比冷静地告知女人该如何做,会有怎样的后果,如同魔鬼一般隐于幕后,默默旁观着人类的疯狂与分裂。

伊丽莎白以自己的清醒存活时间,来换取自己的青春肉体与活力。

对时间倒转的渴求,让人联想起《本杰明·巴顿奇事》;更换皮囊的主题,近似于阿莫多瓦的《吾栖之肤》。

而这笔逆转生命的交易,是不是可以溯源到《浮士德》,都是恢复青春生机,却要失去灵魂的重要部分?

因为,与《浮士德》相同的悲剧宿命开始呈现,人性中的阴暗很快摧毁了想象中的平衡。

B. 与自己的交战

促使伊丽莎白开启这笔交易的,正是她对青春貌美和追名逐利的贪恋。

她在豪宅中央挂设自己的巨幅海报;仍然装扮年轻在电视上领跳健美操;享受着自己的青春照片挂满电视台走廊;

与此同时畏惧褶皱、白发和鱼尾纹,对制作人的嫌弃、海报被撤换耿耿于怀,“衰老”成为她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为此厌恶起自己的身体。

从伊丽莎白身体里“生产”出来的苏,可以看成年轻时的她。在经历短暂的一段平衡期之后,两人很快陷入了对峙与冲突。因为人性的贪欲占了上风,在自己掌握主动权的时候,没有人想让渡享受生活的权利。

青春尤物的苏很快得到制作人喜爱,像飓风一般席卷了好莱坞以及全国的电视屏幕,成为最炙手可热的顶流明星。存活与消失七天交替的设定完全无法满足她的名利饥渴与青春欲求。


专访、综艺、酒会、盛宴,直到最受瞩目的除夕晚会。巨大的声誉、荣耀和光环铺天盖地而来,灯红酒绿、豪宅俊男、花团锦簇,年轻的苏怎么可能轻易舍弃?于是不断延长存活时间,不停从昏迷的“母体”中抽取营养液,来维持自己无限伸延的生存。直到将冲突引向极致高潮。

“衰老”是伊丽莎白对自己的焦虑,象征着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死亡焦虑。更外面一层,以制作人和节目团队为代表的社会外界,则象征着演艺圈中对“青春”和“完美”的渴求。只贪恋青春无敌的胴体,将显出老态的旧人无情淘汰,所谓“由来只闻新人笑,有谁听见旧人哭”?

外界的“容貌苛求”引发明星的“衰老焦虑”,进而陷入自我交战的痛苦。伊丽莎白从厌弃自己的衰老肉体,逐渐转换为对年轻苏的痛恨。因为后者不仅引发她的嫉妒,而且依赖的“青春资本”正是靠吸取她的生机和时间换来!


其中一幕集中展示了这份冲突。准备外出约会的伊丽莎白已经梳妆完毕,精致妆容搭配得体服饰,本已是赏心悦目。但是一看到大幅海报,一想起在暗室中昏迷的苏,她的青春躯体和美艳脸庞,伊丽莎白就怒火中烧,嫉妒转为嫌弃,怒火烧毁理智,她从不断修改妆容,直至最后崩溃发疯,对皮囊的执念已经完全占据了她的心性,宿命般的悲惨结局随之而来。



C. 邪典隐喻大集合

《某种物质》的后半段类似于去年石头姐(Emma Stone)的《可怜的东西》,血浆、怪胎、暴戾、裸露和隐喻汹涌而至,堪称cult要素大集合,那叫一个目不暇接。

单色调氛围与血浆部分承袭至《闪灵》,红墨水泼洒得满坑满谷;

插入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则对标《2001太空漫游》中人类的诞生,此处充满着反讽的意味;

从背部挣脱出来的新身体,有种《吾栖之肤》的意味,也像是《异形》的变体,当然,你能想起《人体蜈蚣》咱也不反对;

而片中电话里的“魔鬼”多次重复的母体(Matrix)和共体(The one),引向了《黑客帝国》的生命观,伊丽莎白仿佛是分裂出苏这个“意识”,从而直观地审视自己过往的虚荣人生。

当然,舞台上那段戏仿《魔女嘉莉》,怪胎部分承袭至《怪形》(或是《象人》?),都任由观者自由驰骋。

到了冲突解决部分,好莱坞自然不会提出“平和”“接纳”之类的东方智慧。狂乱的暴力是该片最终的路径。

伊丽莎白已老成“行尸走肉”,她在极度痛恨的状态下结束游戏。然而又贪恋着青春和名利,犹豫着救回苏。于是老少二人直接对抗,开启生死搏击。结果自然是年轻的苏胜出。不过这还没结束,失去了母体的苏也很快变异,最终成了一具“惊世骇俗”的怪胎。

形似于疯马秀的除夕晚会,在奢华的顶级剧场中,数十位美艳舞女站上舞台,灯光聚焦,掌声雷动,等待着性感尤物苏惊艳登场。

他们等来的是吓到众人的怪胎,她的器官已经完全错位,像是被分解又胡乱拼凑的人体(伊藤润二的画风)。她的某个孔洞吐出了一枚肉球(呃),接着狂喷的血浆,染红了伴舞,吓退了观众,玷污了舞台、海报、服饰,所有一切虚化空洞的花架子。

最后一幕,只剩下一张脸皮的伊丽莎白(或是苏)移动到星光大道的名牌上,享受着最后的荣耀(如此虚无),接着化成血水,被早晨的清洁车打扫干净,只留下象征着名声与光环的星牌镶嵌在路面上,任由路人观赏打卡。

《好莱坞往事》《华尔街之狼》,都是相似的宿命式结局。

人性隐喻的极端化展示,自然是为观者提供反思的机会。如何应对生命的衰老和死亡,如何与自己的欲望、记忆平和相处?如何应对社会上的虚荣名利,接纳欲望,享受名利的同时,能否理性地抽身而退?如何应对外界的嫌弃或怂恿,接纳自我,并且拥有“我自巍然”的底气?

围绕以上课题的研习与修炼,似乎并不在好莱坞的叙事范畴中,却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不断提及的重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