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护航生态明珠:湖南莽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司法护航生态明珠:湖南莽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古诗描绘的田园景象,如今在很多地方已难觅踪迹。然而,在湖南莽山,这样的场景依然鲜活。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揭示,南岭山脉的莽山区域,是全球两栖动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多个被忽视的生物多样性热点。
莽山:两栖动物的乐园
莽山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境内,是南岭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峰海拔1902.3米。这里不仅自然风光壮丽,更是一座生物多样性的宝库。研究显示,莽山拥有28.3%的中国两栖类物种,特有物种比例极高。这些两栖动物包括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既是捕食者也是被捕食者,维护着生态平衡。
两栖动物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被誉为“环境指示生物”。它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然而,由于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等因素,全球两栖动物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中国,超过四成的特有两栖动物正受到威胁,有的甚至已经灭绝。
司法护航,守护绿色明珠
面对严峻的生态保护形势,宜章县人民法院积极发挥司法职能,为莽山的生态环境保护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法治屏障。
2023年3月,宜章法院审理了一起失火案。被告包某在开垦荒山时,不慎引发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66.6亩,其中包括国家级公益林地29.5亩。考虑到被告经济能力有限,无法全额支付生态修复费用,法院创新性地采用“劳务代偿”方式,让被告通过参与公益林地的补植复绿工作来抵扣修复费用。这一做法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体现了司法的人性化,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的高度认可。
在另一个案例中,里田镇上渡村村民曾某因在农地焚烧杂草引发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629.9亩。宜章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不仅依法惩处了违法行为,还通过巡回审判的方式,将庭审现场搬到了村民家门口,把案件审理过程变成了一场生动的环保法治课。最终,被告曾某选择以劳代偿,承诺对新造林进行为期三年的抚育工作。
宜章法院还积极深入校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讲活动。法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案例,向学生们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让环保理念从小扎根于孩子们的心中。
挑战与展望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莽山的生态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非法开采、水土流失等问题仍时有发生。部分区域的保护力度仍显不足,生态环境随时可能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地方发展,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民生需求,是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莽山,这座被誉为“地球同纬度带上的绿色明珠”,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在司法力量的守护下,这座生态宝库正在焕发新的生机。然而,生态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行动,为莽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共同守护这片珍贵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