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背后的真实腾冲:一座城市的抗战记忆
《我的团长我的团》背后的真实腾冲:一座城市的抗战记忆
“在这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每一寸山河都在诉说着英雄的故事。70多年前,中国远征军在这里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为打通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段历史,被作家兰晓龙以《我的团长我的团》一书生动再现,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腾冲战役:一场惊心动魄的反攻战
1942年5月,日军占领滇西边境,彻底截断了滇缅公路——这条抗战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为了重新打通这条生命线,1944年5月,驻缅中国远征军决定发起滇西反攻战,而与缅甸接壤的腾冲,便成为了这场反攻战最主要的目标。
占据腾冲的是日军步兵第148联队藏重康美所部约7000余人,他们配备了步兵、炮兵、骑兵等,围绕腾冲城及周边修筑了大量坚固工事,据险扼守。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第20集团军约5万余人,在霍揆彰将军的指挥下实施腾冲反攻战。按理说当时战争双方兵力比例达7:1,拿下腾冲应该很轻松。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整个战役打了127天,以远征军伤亡军官1234员,士兵17075名为代价,才全歼日寇,最终拿下腾冲城。
为了帮助远征军的反攻,腾冲及周围的百姓出动了约46000多民工,为部队运送弹药粮秣,抢修桥梁公路,当向导、救伤员,其中还有不少民工在这场战役中捐躯,一寸山河一寸血。
铭记历史:腾冲的抗战纪念设施
腾冲光复后,为了纪念阵亡将士及死难民众,腾冲于1944年冬动工兴建“国殇墓园”,一年后的7月7日、泸沟桥事变8周年时落成。在墓园内地势最低的地方,建有一座被称之为“倭冢”的圆形墓穴,里面埋葬着被击毙的日军148联队藏重康美大佐等三具尸体,这是一座象征侵略者惨败的含陪祭意义的墓。
2011年9月,在“国殇墓园”的东侧又开工建造了“滇西抗战纪念馆”,纪念馆与“国殇墓园”合并一起免费开放。
腾冲:一座承载历史的城市
腾冲市,云南省辖县级市,由保山市代管,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保山市西部,东与隆阳区相连,南与龙陵县、梁河县接壤,西与盈江县、缅甸联邦共和国毗连,东北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相邻。市区距省会昆明606公里,距缅甸密支那200公里,距印度雷多602公里,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节点。总面积5845平方千米,国境线长148.075千米,截至2022年10月,辖10个镇、7个乡、2个街道。市政府驻腾越街道。2021年末,常住人口64.3万人。
腾冲市是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侨乡、文献之邦和翡翠集散地。腾冲在西汉时称滇越,大理国中期设腾冲府。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派重兵驻守,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称之为“极边第一城”。旅游景区众多,如火山国家公园、和顺古镇、北海湿地、国殇墓园等。
历史的启示与传承
今天,当我们走进腾冲的国殇墓园,站在3346块阵亡将士墓碑前,不禁肃然起敬。这些年轻的面孔,为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生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这片他们曾誓死捍卫的土地上。
每年的清明节,腾冲都会举行集体祭奠活动,缅怀那些长眠于此的远征军将士。这种对历史的铭记,不仅是对先烈的致敬,更是对后人的警醒:和平来之不易,吾辈当自强不息。
正如《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所展现的那样,腾冲不仅是一座风景秀丽的边陲小城,更是一片承载着民族记忆和精神的土地。它见证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团结一心。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