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李商隐,8首社会讽刺诗,首首令人发指,连唐明皇强占儿媳都敢写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李商隐,8首社会讽刺诗,首首令人发指,连唐明皇强占儿媳都敢写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62174199_121859859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一生经历了唐后期的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六代王朝,目睹了曾经繁荣强大的唐帝国无可挽回地没落和衰颓。李商隐的诗作以深情绵邈、典丽精工著称,其中不少作品以讽刺社会现实为主旨,展现了诗人对时政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南朝》

李商隐的《南朝》一诗,以其深邃的历史洞察力与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展现了南朝时期金陵(即今日南京)的地理风貌与历史气象。诗人借助金陵固若金汤的天然地势和象征着皇权正统、国运昌盛的“王气”概念,精心勾勒出一幅金陵城巍峨壮观、气象万千的画面,彰显其曾经的辉煌与磅礴气势。

在诗歌的意象构造中,“徐妃半面妆”这一典故引人入胜,它源自南朝梁元帝徐妃的传奇故事。这位才情出众的女子,凭借其独创的半面妆容,惊艳世人,被誉为绝代佳人。然而,李商隐并未止步于对美的歌颂,而是赋予了这一典故更为深刻的内涵。

诗中的“只得徐妃半面妆”一句,是全诗讽刺意味的核心所在。李商隐以徐妃的半面妆作为象征,寓意南朝表面上的繁花似锦、盛世荣光,实际上只是片面且短暂的美好,犹如徐妃那半面妆容般,虽美却无法掩盖整体的残缺与衰颓之势。这种讽刺手法既精妙又含蓄,通过赞美徐妃的美丽,实则是对南朝表面繁荣背后潜在危机的犀利批判,让人在品味诗句的同时,对南朝浮华背后的虚弱本质有了更为深切的认知。

进一步解读,这句诗还寓言性地揭示了南朝统治者的局限性,他们所掌握的疆域与权力,就如同徐妃的半面妆一样,看似华丽却未能完整统一,只能拥有一方半壁江山,预示着南朝政权的不稳定性和最终的衰落命运。李商隐的《南朝》一诗,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功地将历史反思与诗意表达完美融合,令人叹为观止。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咏史二首·其一》

李商隐的《咏史二首·其一》是一首深沉的历史讽刺诗。诗中首先呈现了一幅北湖、南埭水势漫漫的画面,象征着历史的洪流浩渺无边。紧接着,“一片降旗百尺竿”一句,用鲜明的降旗形象,暗示了一个王朝或国家的灭亡。降旗高高竖起,象征着失败和屈辱。

“三百年间同晓梦”则通过时间的对比,表达了历史的短暂和虚幻。三百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如同晓梦般短暂而模糊。最后,“钟山何处有龙盘”一句,以钟山为象征,龙盘则暗指帝王之气。诗人似乎在讽刺地询问,钟山之下哪里还有龙脉、王气的存在?实际上是对逝去王朝的嘲讽,暗示其不再有复兴的可能。

通过这首诗,李商隐讽刺了那些追逐权力和王朝辉煌的人们。他似乎在告诫世人,荒淫肯定会误国,在历史的洪流中,追逐权力和虚荣只会带来失败和屈辱。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其二)

李商隐的马嵬(其二)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历史讽喻诗。它提到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悲剧故事,以此影射当时的唐朝政治。

首先,诗句“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表达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深深思念。这种思念跨越了九州,甚至延伸到了来世,显示了他的痴情。

然而,“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却描绘了一个荒凉冷清的皇宫,没有了往日的繁华。虎旅的宵柝声空洞而悠长,鸡人的报晓声不再响起,暗示了唐朝的衰落。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两句对比了唐玄宗当初的奢华生活和现在的落魄情形。曾经的七夕笑谈牵牛织女的爱情悲剧,如今自己却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

最后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则是讽刺的精髓所在。四纪为天子,却无法保护心爱的女人,连一个普通卢家的幸福都没有。这是对唐玄宗的讽刺,也是对当时唐朝政治的隐晦批评。

珠箔轻明拂玉墀,披香新殿斗腰支。
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
——《宫妓》

李商隐的《宫妓》一诗,再次展现了他独特的讽刺手法。诗中的画面描绘了宫廷中的舞姬,在明亮的珠箔下,轻盈地舞动着腰肢,似乎在为新的殿宇增添了一份雅致和活力。

首先,“珠箔轻明拂玉墀”描述了宫中的豪华景象,珠箔晶莹剔透,轻拂着玉阶,展现出皇宫的富丽堂皇。而“披香新殿斗腰支”则进一步描绘了宫妓们在新殿中舞动腰肢的场景,斗舞之间,香气四溢,令人陶醉。

然而,诗人笔锋一转,“不须看尽鱼龙戏”一句,暗示了在这表面繁华的背后,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黑暗。鱼龙戏,本是寓意着丰富多彩、盛世繁华的景象,但诗人却说不必看尽,意味着背后的真相可能并不美好。

最后,“终遣君王怒偃师”一句,揭示了诗中的讽刺对象。偃师,古代著名的巧匠,此处象征着宫廷中的舞姬们。君王因宫妓们的舞姿而愤怒,这无疑是对他们心生怨恨。

这首诗以宫妓为引子,讽刺了君王的荒淫无道和宫廷生活的浮华背后隐藏的黑暗。对于像偃师这种善于玩弄机巧的人,他们机关算尽,反自招祸,隐喻偃师和宫妓都是好景不长的。

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通过对宫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嘲讽,也对那些居心不良的人的感叹。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瑶池》

李商隐的《瑶池》诗,蕴含着丰富的神秘色彩和深沉的讽刺意味。

首先,“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描绘了一个神秘而庄重的场景。瑶池阿母的绮窗开启,似乎揭示了一个神圣而遥远的世界。黄竹的歌声如此悲切,以至于能动地哀,这里的“动地哀”既表达了歌声的悲凉,也暗示了某种不幸或悲哀的事情即将发生。

接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两句中引用了周穆王驾八骏马游遍天下的典故,这里的“八骏日行三万里”赞扬了穆王的英勇和豪情。然而后一句“穆王何事不重来”却峰回路转,构成了强烈的讽刺。穆王既然有如此的英勇气概和能力,为何不再次重生,为何不回来重整山河,恢复昔日的辉煌?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以瑶池、穆王等神话元素,构建了一个神秘且庄重的画面,通过对穆王的讽刺,暗指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昏庸无能,不能像穆王一样有豪情壮志,无法重整国家雄风。这种讽刺意味深藏不露,既体现了李商隐的诗才,也展现了他的社会批判精神。

沩水闻贞媛,常山索锐师。
昔忧迷帝力,今分送王姬。
事等和强虏,恩殊睦本枝。
四郊多垒在,此礼恐无时。
——《寿安公主出降》

李商隐的《寿安公主出降》一诗,描述了公主下嫁的情景,并在其中暗藏了对时政的讽刺。

诗句“沩水闻贞媛,常山索锐师”描述了公主出嫁的壮观场面,沩水之地传出了贞淑女子的消息,常山之处召集了精锐的部队护送。这里展现了公主的高贵身份和皇家婚礼的隆重。

用帝尧嫁女典故,本意思是说,帝尧将让位于虞舜,于是先将二女下嫁给虞舜,以观其法度如何。诗人将文宗皇帝下嫁寿安公主于王元逵比作尧嫁二女于舜,其中已暗含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然而,诗人在随后两句“昔忧迷帝力,今分送王姬”中,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情境,暗示了时局的忧虑。正是由于从前对王庭凑无视皇帝的恩威,凭势割据,表现出那样忧惧,才会有今天寿安公主下嫁王元逵这件事

在诗人看来,寿安公主下嫁王元逵这件事,同历史上那些软弱无能的统治者为了换取一时的苟安而将宗室女子嫁给强悍的少数民族首领为妻这样的“和亲”行为,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对王元逵给予这样的隆恩,已经超过了为敦睦宗室而可能给予的礼遇。

联系历史来认识现实,反映了诗人对时政的冷静的思考。揭示危害,更表现了诗人眼光开阔,思虑深远。他将寿安公主下嫁一事同整个藩镇割据的危殆局面联系起来,而不是孤立地就事论事,因而能深刻地指出这一政策的危害。诗人认为,以这种办法来安抚和笼络一个王元逵,非但不能解决唐王朝同藩镇之间的矛盾,相反,如此姑息迁就,必致祸患无穷。意见很明确、很尖锐,但话说得比较委婉,发人思索。

方镇割据,是中晚唐时期严重的社会向题,尽管唐王朝也曾为削藩做出过不少努力,但收效甚微。李商隐在诗中直言不讳地表明对待方镇的态度,除了说明他具有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外,还表现出他对国之安危的担心。第二,关于如何对待方镇的问题,正是当时牛李党争中重要的分歧之一。李商隐不畏风险,不仅公并反对姑息的政策,甚至直斥文宗皇帝,的确表现出了惊人的胆识与魄力。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公主出降的描述,诗人的政治态度十分鲜明。诗题本身不仅明确地揭出诗中所要评论的事实,而且即已暗示出自己的态度,“出降”二字包含了降低身份、下嫁外藩的屈辱之意。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龙池》

云母屏风张开,龙池宴饮作乐,羯鼓声急促高亢,淹没了所有器乐。夜深宴罢归来,唐明皇的侄儿薛王酩酊大醉,而儿子寿王却夜不成寐。

这是一首讽刺唐明皇强占儿媳的诗。多年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多作为生死不渝的爱情加以歌颂,即便有讽喻,也是从封建礼教上来隐晦含蓄地加以表现。

像李商隐这样大胆地予以讽刺和谴责还是少见的。而且李商隐已经超越了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评判,将其深入到人性的角度对唐明皇予以讽刺,对寿王寄予深切的同情。

在构思中,李商隐没有正面描写玄宗强占杨贵妃的过程,也没有直接进行谴责,而是选取了宫廷生活中一个场景和典型细节进行侧面描写,将其自己的思想倾向自然地流露出来,收到了比正面谴责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贾生,即为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与政论家贾谊,他在汉文帝时期曾一度遭受贬谪,远离朝廷中心,被派遣至偏远的长沙地区担任长沙王太傅一职。然而,贾谊的卓越才华与深刻见解并未因此被埋没,其深远影响终究引起了汉文帝的关注。在历经一段时间的长沙生活后,贾谊再度被文帝召回京都,并有幸在庄重肃穆的宣室殿接受召见。

这一夜,汉文帝与贾谊促膝长谈,两人的对话犹如江河汇聚,滔滔不绝直至深夜,足见汉文帝对贾谊的器重与赏识,甚至到了忘我之境,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坐席挪近贾谊,以便更深入地探讨学问与国策。

历来诸多文士墨客对此情景大加渲染,将其描绘成了一幅君臣相得、知音难觅的千古佳话。然而,诗人李商隐却独具慧眼,另辟蹊径,他紧紧抓住了这次汉文帝与贾谊在宣室夜对时,话题并非关乎黎民百姓的疾苦与国家社稷的发展,而是偏向于探讨鬼神之事这一细节,借此翻出了一段新颖犀利、鞭辟入里的论述。

李商隐通过这种独特的解读方式,巧妙地对汉文帝表面上的“求贤若渴”和“体恤贬谪之臣”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同时,他也借古喻今,对当时当朝的帝王们提出了无声的质询与警示,寓意深远。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还能深深感受到李商隐那股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凉与无奈,他的感慨如同暗流涌动,含蓄而又深沉,令人读来不禁为之动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