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科学家揭示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机制
重大突破!科学家揭示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机制
2024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胡海岚教授在上海科技大学作了一场重要学术报告,揭示了氯胺酮在抗抑郁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抑郁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氯胺酮:快速抗抑郁的新星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全球有超过3亿人深受其困扰。传统抗抑郁药物往往需要数周才能见效,且疗效有限。相比之下,氯胺酮在低剂量下可以快速改善抑郁症状,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胡海岚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效果与其作用于大脑的"反奖赏中心"——外侧缰核密切相关。在抑郁症患者中,外侧缰核神经元会出现过度的簇状放电,这种异常放电会抑制大脑的奖赏中心,导致快感缺失和行为绝望等核心症状。
揭秘快速抗抑郁机制
氯胺酮通过阻断神经元上的谷氨酸受体(NMDAR),能够快速抑制外侧缰核的簇状放电,从而解除对奖赏中心的过度抑制。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簇状放电还依赖于T型钙通道(T-VSCCs)和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Kir4.1通道的协同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其终足结构中的Kir4.1通道,调节胞外钾离子的平衡。当Kir4.1通道活性增加时,更多的钾离子进入胶质细胞,导致神经元膜电位下降,进而促进T型钙通道和NMDAR的协同打开,引发过度的簇状放电。
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效果在临床上得到了验证。研究显示,它能在70%以上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中发挥作用,且起效时间仅需数小时,远优于传统药物的数周。
然而,氯胺酮的长期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成瘾性和副作用。因此,胡海岚教授团队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氯胺酮的作用机制,更为开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潜在靶点,包括NMDAR、T型钙通道和Kir4.1通道等。
这一系列发现为抑郁症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通过靶向这些关键分子,未来有望开发出更多安全有效的快速抗抑郁药物,为抑郁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胡海岚教授的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理解,更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抑郁症这一困扰人类已久的疾病终将被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