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传统与现代艺术碰撞的新地标
景德镇:传统与现代艺术碰撞的新地标
“想去景德镇玩泥巴”“没人能空手走出景德镇”“景德镇瓷器演我的精神状态”……近日,与景德镇相关的热搜频频上新,让这座千年瓷都再次“翻红”,成为了年轻人心目中的宝藏小城。据统计,目前活跃在景德镇的“景漂”早已超过6万人,其中还有5000多名“洋景漂”。是什么让这座四线小城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
创意园区: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
陶溪川文创街区是景德镇城市更新的典范之作。这里原是始建于1958年的宇宙瓷厂,曾是景德镇十大国营瓷厂之一。如今,老厂房摇身一变,成为集艺术工作室、餐饮、酒店、博物馆等于一体的多业态文化园区。
走进陶溪川,你会看到高耸的烟囱、红砖墙的老厂房与现代设计元素和谐共存。锯齿形的老厂房被改造成艺术工作室,而轻餐饮、特色精品街等现代业态则为园区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新旧交融的场景,正是景德镇传统与现代艺术碰撞的缩影。
年轻艺术家:艺术创新的生力军
在景德镇,年轻艺术家们正在用他们的创意和热情,为这座千年瓷都注入新的活力。2010年前后,“景漂”一词开始伴随着“北漂”“沪漂”共同兴起。不同于在超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在景德镇,“漂”的人群更为集中:20世纪90年代来学艺的工匠、毕业于全国各地美术学院的年轻学生,以及海内外艺术行业创业者成为“景漂”的主要人群。
26岁的满都拉辞掉了武汉陶艺老师的工作,带着不到一万元的积蓄来到景德镇。在景德镇,满都拉把画好的器型设计稿交给本地工匠,对方负责提供坯体,他则在这些陶瓷上实现自己的艺术表达。摆摊的第一个月,满都拉赚了三千多元,完全达到了预期。在过去两年,满都拉还参加过三次规格更高的陶然集,在陶溪川办过展览。
贵州大学雕塑系毕业的高伟豪在三宝村向许多人请教,学习做陶的手艺。时间久了,只是背旅行包来旅游的高伟豪醉心于陶瓷制作。逐渐摸清了做陶瓷的工序、方法和手艺后,高伟豪也意识到,这个有着72道复杂工序的陶瓷产业无法独自完成。他决定留在景德镇。在湘湖租下一套农舍后,高伟豪开始为实现自己脑海中的创新仿古瓷创业。
文创设计:传统工艺的现代演绎
在景德镇,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不仅体现在建筑和空间上,更体现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年轻设计师们将传统图案、材料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既具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
在陶溪川市集,每个摊位都必须是原创设计。蒙古族小伙满都拉将蒙古族传统纹样融入陶瓷酒杯、咖啡杯等现代器皿中,第一晚就卖出了三四个。而另一位摊主嘉佑则通过手工烧制的香薰,将传统制瓷工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
政策支持:艺术创新的助推器
景德镇的创新活力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2019年,景德镇获批成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定位为“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这一政策为景德镇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今的景德镇,不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活着的陶瓷博物馆”,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创新中心。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工艺与创意、艺术与生活正在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共同塑造出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景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