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清代著名词人及其文学成就
纳兰性德:清代著名词人及其文学成就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其诗词作品"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生活于满汉文化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密切相关。虽身为帝王近臣,却向往平淡的生活。独特的成长环境加上个人的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中的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便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风光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破格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他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深得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
人物生平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这一时期,他深受皇恩,仕途顺利。
与曹雪芹
纳兰性德与曹雪芹祖父曹寅同为大内侍卫,两人均极富文采。纳兰性德通过发奋勤学,成功融入中原主流文化;而曹寅则将成熟的汉学带入旗籍。这种不同角度的文化融合努力,对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红楼
纳兰性德与《红楼梦》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乾隆皇帝作为首位红学家,对《红楼梦》有深入研究。在研究"红学"的过程中,纳兰性德及其祖父明珠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纳兰性德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为《红楼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性格
纳兰性德具有落拓无羁的性格,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视,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都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这或就是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蕴意吧。
评价
顾贞观评价纳兰性德的词作:"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陈维嵩则认为纳兰性德的词作"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周之琦更是将纳兰性德比作南唐后主李煜。
与曹雪芹的比较
纳兰性德和曹雪芹在个人品格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两人都有过人的才分和深厚的文化基础。纳兰性德在主编《通志堂经解》时,就把凡读书、索引、见闻俱记录在册,以后编成《渌水亭杂识》,其中涉及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可见其博学之一斑。
故居
纳兰性德的祖父尼雅汉随清军入关,因征战有功,被授予骑都尉世职,在京师西北皂甲屯一带有圈地。皂甲屯原名皂角,以皂角树而得名,附近曾出土金代石虎。元时期是皇家行营,史称"皂角捺钵"。明设军屯,称皂角屯。皂甲屯西北角,有一处长方形庄院,名思源庄。皂角屯故老相传,思源庄是纳兰性德的故居。
纳兰性德一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其词作共356篇,名句多达1284条,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