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起:用电影讲述陕北文化的传承
何志起:用电影讲述陕北文化的传承
19岁的何志起站在西安电影制片厂的食堂里,手里拿着锅铲,心里却揣着一个电影梦。他从未想过,这个从榆林城走出的少年,会用半生的时间,将陕北文化的精髓搬上银幕,用镜头记录下黄土地上的沧桑与变迁。
从帮厨到导演:一个电影人的自我救赎
“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干伙夫。”这句话成了何志起的座右铭。在西影厂的食堂里,他一边帮厨,一边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中外名著。他开始写创作笔记,一本、两本、三十多本,摞起来有半人多高。在电影厂的放映室里,他摸黑记下银幕上的画面、台词和音乐,甚至在自家客厅里办起了“裴多菲俱乐部”,每天晚上灯火通明,讨论电影艺术直到深夜。
从电影道具到美术,再到影视广告,何志起在每一个岗位上都留下了辛勤的汗水。他用电影理论对照现场拍摄,对电影的感受越来越敏锐。在漫长的岁月里,他在电影道具这个行当干到了最高水平,但他的梦想远不止于此。
陕北文化的传承者
“我是陕北人,我的根在陕北。”何志起的作品始终紧扣陕北主题。从1989年的《我们只有一片土地》到《陕北是个好地方》,再到《半个红月亮》《模范张民办》和《到一斗谷当村长》,他的镜头始终对准这片黄土地。
在拍摄《梦回榆林》时,他将八十多个人物的故事巧妙编织,把榆林古城的古今历史人物一网打尽。这部作品不仅获得了榆林市委宣传部优秀项目奖,更成为了展现陕北文化魅力的视觉史诗。
陕北民歌是何志起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他与陕北民歌手王向荣、李光明等人的交往,让他对陕北民歌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执导的《东方红》和《想起我的男人背地里哭》两部影片,更是为他赢得了全国最佳导演奖。
艺术的力量:记录陕北的变迁
“艺术最根本的力量在于体验。”何志起深谙此道。他用镜头记录下了陕北大地从黄尘漫漫到绿色家园的巨变。在他的作品中,观众可以看到退耕还林前后的对比,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人民生活的变迁。
他与路遥等陕北文人的交往,让他对陕北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他认为,陕北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不懂陕北民歌、陕北方言,就无法真正展现这片土地生命的意义。
结语:一个电影人的艺术追求
何志起用半生的时间,将陕北文化搬上了银幕。他的作品不仅是对陕北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传承。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一个人,只要心中有梦,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如今,何志起的名字已经与陕北文化紧密相连。他的电影作品,如同一曲曲黄土地上的赞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