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自我:一群年轻人的实践与成长
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自我:一群年轻人的实践与成长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据统计,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已超2300万人,但对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广大农村地区在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公共服务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储备上仍然不足。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批工作队奔赴乡村振兴一线,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我,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故事,正是“事上磨练”理念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从城市到乡村: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2024年7月,肖伟峰从广州珠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来到梅州市大埔县光德镇,担任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他深知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民生福祉,是关系到每一位农民兄弟幸福感的大事业。他带领工作队迅速融入角色,采取“组合拳”举措,为光德镇的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同样在梅州,杨国亨从广州数字科技集团来到平远县大柘镇担任驻镇工作队队长。面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他带领工作队深入调研,探索可持续深耕的产业路径。他们不仅在农业技术上下功夫,还注重人才培养和产业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
科技赋能:用专业知识助力产业升级
肖伟峰带领工作队多方协调,引进广东珠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光德镇的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他们设立了稻谷、茶叶、大豆三个种植示范区,致力于提升农作物硒含量,预计可使农作物产量提升5%-8%。在上漳村,珠江农业公司为农户提供培训,实施叶面肥处理,示范基地的蜜兰香茶叶产量显著提升。
在大柘镇,杨国亨的工作队充分利用帮扶单位和梅州市农林科学院科技特派员的技术资源,在脐橙品质监测提升、新品种富硒水稻品牌打造、脆蜜金桔全过程管理、蔬菜无土栽培化等方面全面发力。通过发挥组团帮扶单位优势,工作队2024年下半年发动相关企业和后方各单位工会,采购大柘镇农产品近200万元。
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在工作中,杨国亨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资金短缺和人才流失尤为突出。面对这些难题,他将目光紧紧锁定在乡村振兴带头人和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两大关键领域,他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同时发动社会力量联系企业捐赠、合作,为乡村引入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他通过分领域、分产业、分层级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本领,让他们在农村有一技之长、有用武之地。
肖伟峰的工作队则通过成立新型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参与稻谷、茶叶、大豆、蜜柚种植或提供劳务、农机服务等,提升村集体收入的同时带动村民就近就业。此外,工作队借助组团单位消费帮扶资源,以市场化经营为导向,通过整合镇村资源、盘活三资、统一开发,激活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面对挑战: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乡村振兴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在一些地方,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许多村庄只剩下老人留守。政策虽然美好,但落地过程中往往遇到各种现实困境,许多政策和资源没有真正落到他们的生活里,改变的步伐太慢。
正如一位老人所说:“没有什么比活得更好、更安心更重要。”这也许就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感受到真正的希望和温暖。
展望未来: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自我价值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肖伟峰、杨国亨等人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不仅为乡村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更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参与乡村振兴,这些年轻人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正如阳明心学所强调的“事上磨练”,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上,他们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知行合一”的真谛。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更多有志之士投身其中。让我们期待更多像肖伟峰、杨国亨这样的年轻人,能够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