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与京口闸:镇江的文化新地标
金山寺与京口闸:镇江的文化新地标
近日,江苏省政府公布了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镇江两处历史文化地标——金山寺和京口闸遗址成功入选。这两处古迹不仅是镇江历史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山寺:千年古刹见证佛教文化
金山寺,这座始建于东晋的佛教名刹,历经1700多年的沧桑。寺庙最初名为“泽心寺”,唐宣宗时期赐名“金山禅寺”,清康熙年间又赐名“江天禅寺”。作为中国佛教禅宗四大名寺之一,金山寺见证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兴衰。
金山寺的建筑布局独具匠心,打破了传统寺院坐北朝南的格局。寺庙依山而建,大门西向,正对长江,形成了“寺裹山”的独特景观。寺内建筑错落有致,殿宇楼阁层层相接,慈寿塔、芙蓉楼、大雄宝殿等建筑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古建筑群。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慈寿塔,这座七级八面的砖木结构塔楼,高约36米,是金山寺的标志性建筑。慈寿塔始建于南朝齐梁时期,历经多次毁建,现存建筑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塔身挺拔,直指苍穹,与金山寺的建筑群相映成趣,成为镇江的地标性建筑。
金山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寺院,更是一座文化宝库。寺内珍藏有周鼎、金山图、铜鼓等珍贵文物,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白蛇传》中“水漫金山”的故事更是让这座古刹闻名遐迩。
京口闸:运河文化的活化石
京口闸遗址的发现,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水利工程的精湛技艺。2012年的考古发掘揭示了京口闸的全貌,遗址包括明清京口闸东闸体、石岸、道路、碑亭墙基及龟趺座、码头等遗迹。作为江南运河的第一闸,京口闸不仅是漕运咽喉,更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京口闸的繁华不仅体现在水利工程上,更体现在其商业繁荣上。打索街的出现,见证了当时水运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这条因编织绳索而得名的街道,曾是镇江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各种杂货应有尽有,特别是水果品种之多,令人称道。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京口闸的交通枢纽地位逐渐被现代交通所取代。尽管如此,它留给镇江人的记忆依然深刻,成为城市历史的重要见证。
金山寺和京口闸,一为佛教圣地,一为水利枢纽,它们共同见证了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辉煌历史。如今,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继续向世人诉说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