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引擎
“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引擎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核心产值已突破2500亿元,全市已备案上线大模型82款,占全国比重超四成,位居全国第一。这一系列成就背后,是“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人工智能+”的五大领域应用
北京市发布的《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中,明确将围绕机器人、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五大领域打造标杆应用,率先建设AI原生城市。
在机器人领域,结合真实场景需求,推出融合具身智能的机器人,推动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的发展。在教育领域,重点汇聚优质教学案例、讲义素材、施教方法等教学知识,培育跨学科、跨学段的教育大模型平台,助力个性化教育和智慧校园建设。
医疗领域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方向。北京构建了医疗监管机制创新、医院与医生科研成果收益均衡、医院信息系统智能化升级三者合一的“北京医生”医疗大模型平台。通过智能导诊、辅助诊断等功能,让每位患者都能拥有专属的数字医生助手。
在文化领域,通过汇聚文学作品、历史建筑、文化遗迹、景点信息等文旅数据,提供个性化、高效且便捷的文旅服务,提升文化体验和传播效率。交通领域则聚焦自动驾驶仿真训练,基于大模型生成道路、车辆、人流、天气等仿真数据,建设智能、高效、安全的城市交通网络。
政策支持与安全保障
为推动“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国家和地方层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面向2030年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构筑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在算法治理方面,出台了《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
同时,针对人工智能合成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部门还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以规范技术应用,防范潜在风险。
北京市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持续发力。上半年,国内第一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北京规模最大的公共算力平台在亦庄启用。目前,北京市智算总规模已超2万PFLOPS(每秒2000亿亿次浮点运算),为大模型训练和应用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撑。
未来展望:大模型驱动的新质生产力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5年底,北京市将通过实施5个对标全球领先水平的标杆型应用工程、组织10个引领全国的示范性应用项目、推广一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商业化应用成果,力争形成3到5个先进可用、自主可控的基础大模型产品、100个优秀的行业大模型产品和1000个行业成功案例。
随着基础模型智能水平的不断提升,应用模式和路径也将快速迭代拓展。未来,人工智能将进一步渗透到各行各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再造,持续提升产业效率和竞争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的简单叠加,更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它正在重塑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