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人不认江门?身份认同背后的侨乡记忆
新会人不认江门?身份认同背后的侨乡记忆
“我来自新会,不是江门。”这句话道出了不少新会人的心声。尽管新会早在2002年就正式划归江门市管辖,成为江门市新会区,但许多新会人却始终不愿承认自己是江门人。这种看似矛盾的身份认同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历史沿革:从独立县市到江门一员
新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自古就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1983年,江门实行市管县新体制,成为省辖地级市,新会等七个县纳入江门管辖。然而,真正引发身份认同争议的是2002年的行政区划调整。
2002年9月,撤销县级新会市,设立江门市新会区,原县级新会市的多个镇被重新划分。这次调整不仅改变了行政隶属关系,更触动了新会人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独特的侨乡记忆
新会素有“葵乡”、“陈皮之乡”和“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岭南学派与岭南琴派的发源地。作为江门五邑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会拥有深厚的华侨文化底蕴。据统计,江门侨博馆收藏的四万多件华侨实物中,很大一部分与新会密切相关。
新会的华侨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无数新会人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为家乡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独特的华侨文化,成为新会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来源。
此外,新会陈皮、葵艺等特产和文化符号,更是新会人引以为傲的地方特色。这些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新会的历史记忆,也成为新会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对比案例:行政区划与文化认同的张力
类似的新会与江门之间的身份认同问题,在中国其他地区也时有发生。例如,广东的顺德和番禺,四川的乐山和峨眉山市,都曾因行政区划调整引发过类似的认同危机。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行政区划调整与地方文化认同之间的张力。行政区划的调整往往基于经济、政治等宏观考量,而文化认同则更多植根于历史传统和生活记忆。当行政归属与文化认同发生冲突时,这种认同危机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未来展望:在融合中保持特色
面对这种身份认同的困境,我们该如何应对?首先,需要承认并尊重新会文化的独特性。新会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其身份认同的重要来源,这种文化认同感值得珍视。
同时,也要看到,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其区域一体化发展对新会同样重要。新会可以借助江门的平台,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大局。
或许,我们不应该将新会与江门对立起来,而是要在融合中保持特色,在发展中传承文化。正如江门侨博馆所展示的那样,江门五邑地区的华侨文化是一个整体,而新会正是这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来自新会,也是江门人。”这样的表述,或许更能体现新会人对身份认同的完整理解。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同时,拥抱更大的区域发展格局,这或许才是新会人应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