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古诗词中的生生不息之美
叶嘉莹:古诗词中的生生不息之美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这是叶嘉莹先生在《浣溪沙》中的诗句,道出了她对生命与诗词的深刻理解。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的泰斗,叶嘉莹先生的一生都在追寻和传承诗词中的生生不息之美。
叶嘉莹先生1924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便在家庭熏陶下接触古典诗词。1941年,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在顾随先生的教导下,开始深入研究诗词。然而,她的学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48年,她随丈夫迁居台湾,随后经历了白色恐怖时期,丈夫被捕,自己失业,生活陷入困境。但即便在这样的逆境中,叶嘉莹依然坚持诗词创作与研究,用诗词的力量支撑自己度过艰难岁月。
1969年,叶嘉莹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她开始回国讲学,先后在多所高校授课,致力于推广古典诗词。2015年,她在南开大学定居,继续从事诗词教育工作,直至2024年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先生对诗词中生生不息之美的理解,体现在她独特的诗词解读和创作中。她提出“兴发感动”的理论,认为诗词的生命力在于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在她看来,诗词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生命力量的源泉。她曾说:“诗歌的基本生命在于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
在叶嘉莹先生的诗词创作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她的《浣溪沙》中写道:“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这不仅是对自然生命的赞美,更是一种精神追求的象征。她将个人的坎坷经历融入诗词,展现出一种坚韧的生命力。正如她在另一首诗中所写:“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这些诗句展现了她在逆境中依然坚守精神追求的高贵品格。
叶嘉莹先生对诗词教育的贡献,更是体现了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她不仅在课堂上传授诗词知识,更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的诗词研究者。她曾说:“我要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所要做的事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捐出全部财产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她还提出“弱德之美”的理念,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与乐观。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是对“生生不息”这一哲学内涵的最好诠释。她用诗词的力量支撑自己度过人生低谷,又将这种力量传递给更多人。正如她在诗中所写:“千春犹待发华滋”,诗词的生命力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