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拖沓,让孩子成为时间的小主人
告别拖沓,让孩子成为时间的小主人
“妈妈,我马上就好!”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很多家长都曾被孩子这样的承诺“欺骗”过无数次。明明说好了10分钟完成作业,结果一拖就是一个小时;明明答应了只玩15分钟游戏,结果一玩就是一个下午。面对孩子做事拖沓的问题,不少家长都感到头疼不已。
为什么孩子总是喜欢拖拖拉拉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首先,从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小学中高年级到高一阶段是青少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变化迅速,容易产生困扰、自卑、不安甚至焦虑等问题。其次,家长的焦虑和过度管控也会加重孩子的拖沓问题。比如有的家长会严格控制孩子的时间,从起床到写作业,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盯着,这种做法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孩子更加抵触。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改善拖沓的习惯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固定的起床和就寝时间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形成生物钟。每天早晨和晚上在相同的时间点起床和睡觉,可以让孩子的身体适应这种节奏,从而提高他们的时间感知能力。同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家庭时间表,将每天的主要活动和任务标注在时间表上。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孩子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一天的安排,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
给予自主安排时间的自由度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自己安排一些小任务的时间。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让他们学会独立管理时间。同时,家长应适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指出他们在时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通过不断地实践和调整,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会逐渐提高。
培养时间观念和守时习惯
家长可以利用一些定时工具,如沙漏、闹钟、计时器等,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通过这些工具,孩子可以直观地看到时间的流逝,从而增强他们的时间意识。在安排任务时,家长可以为孩子设定合理的时间期限。例如,规定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或完成一项家务。这可以让孩子逐渐学会在限定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守时习惯。
成功案例分享
陈钱林是一位有着20多年校长经验的教育专家,他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陈钱林反对“虎妈狼爸”严苛独裁式的家庭教育,提倡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决定自己的事情。他在书中写道:“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只有尊重也不是教育;教育的基础准则是,尽可能多地尊重孩子,尽可能恰当地要求孩子。平等对话,平等重在尊重,对话重在恰当地提要求。”
陈钱林特别强调作息时间自主管理的重要性。他认为,引导孩子做好家庭时间管理,可以很好地培育自律品质。他让孩子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表,虽然他会给出建议,但最终决定权在孩子手中。如果时间表不合理,可以随时调整。这种做法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自主意识,更重要的是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律素养。
陈钱林的儿子14岁就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这与他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密不可分。大学期间,儿子基本上能做到晚上10点就寝,早上7点前起床,保持了良好的作息规律。
通过以上方法和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帮助孩子改善拖沓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智慧。关键是要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培养自主管理能力,同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学会时间管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