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教你如何预防尿毒症
张阿姨教你如何预防尿毒症
去年体检时,我发现自己的肌酐值偏高,这让我意识到,原来肾脏健康也需要时刻关注。作为一位50岁的女司机,我平时工作繁忙,常常忽略了身体的预警信号。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预防尿毒症的心得体会。
肌酐高,离尿毒症有多远?
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当血液中肌酐水平升高时,通常提示肾功能受损。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血液透析患者已经达到84.4万人,但平均透析龄还不到5年。透析后的并发症、血管通路维护等,亟待提高知晓率。此外,糖尿病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糖友”也应引起警惕。
50多岁的陈先生(化名)时不时胸闷、气喘,平常吃点东西还会呕吐,本身患有糖尿病的他,一直感觉自己消化功能不太好,于是前往医院检查。令他难以置信的是,肠胃倒是问题不大,但肌酐已经高到500μmol/L多。一般来说血肌酐正常值范围大约为:44-113μmol/L(各家医院范围有一定差异),当血肌酐超过113μmol/L时就意味着肾脏出现损伤,可能出现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等。
那么为什么糖尿病会造成肾脏损害呢?楼季庄解释道,“首先是由于该疾病本身的自然规律造成的,因为糖尿病一旦形成后,会在体内形成一些糖基化的终末产物。终末产物从氧化应激等机制上,主要破坏三个方面:第一是破坏人体的大血管,第二个是破坏人体的微小血管,第三是破坏人体的神经系统。从结构上来讲,肾脏是我们人体内血管最丰富的一个器官,由大血管、中血管、小血管等组成,其中神经末梢也十分丰富。这种结构的组成就造成了糖尿病容易把肾脏作为损害的首要器官来破坏。”
事实上,糖尿病早期,它的高滤过、高灌注就增加了肾脏的负担,而随着病程发展,还会将血管破坏掉,其中包括肾脏内的血管。因此在整个糖尿病病程中,各个阶段都容易破坏肾脏,也就造成了现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楼季庄指出,一旦得了糖尿病,就要加强对肾脏的关注,同时加强早期防治,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另外他提醒,除糖尿病患者外,肾脏病的高危人群还包括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其次,肾脏的血管丰富,容易受到血压影响;和遗传相关的疾病如多囊肾,父母一方有,子女患病几率也会提高。“总体来说,在肾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但凡影响到血管和免疫系统,以及遗传因素,大家都要引起重视。”楼季庄补充道。
肾脏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发病往往很隐匿
作为人体的“净化工厂”,肾脏可以净化血液,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排出尿液,还兼有调节血压、促进造血、防止骨质疏松等功能。肾脏平常“闷声工作”,不畏辛劳,当它出现问题时,往往没有典型征兆,发病隐匿,故称为“沉默”的杀手。
张爷爷(化名)最近体力一直不佳,躺在床上休息了好几天,家人见状赶紧带他前往医院。检查显示,血色素只有3克,严重贫血,接近死亡的程度;进一步检查发现,还有肾衰、肾性贫血。接诊的楼季庄主任告诉记者,肾脏病症状不典型,可能会表现出疲乏无力或是轻度贫血,但很多人觉得自己不水肿、排尿也正常,并不会太在意,但其实这是逐渐发展“温水煮青蛙”的过程。“尤其是20~30岁的年轻人,往往症状较重时一检查已经是尿毒症。”
讳疾忌医的李阿姨(化名)就在半年的时间里,从慢性肾脏病逐渐发展为尿毒症,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去年8月她来就诊时血肌酐大约300μmol/L,经过保守治疗后有所下降,同时帮助纠正了贫血。”楼季庄说,“出院后我建议她每个月复诊一次,但她很害怕看医生,不愿意复诊;平常也容易焦虑,睡眠差,血压也控制不好。结果半年没见,她的肌酐升到900μmol/L多,过去还可以保守治疗,现在只能做血透。”他强调,临床上还有很多慢性肾脏病患者,甚至没有走到透析这一步,就因为心脑血管相关并发症,被剥夺了生命。
血透人数正急剧增加,各种透析并发症需加强防治
楼季庄介绍,目前我国慢性肾脏病血液透析的病人,正在急剧增加,血透人数已经达到84.4万人。虽然患者数量在增长,但治疗能力还需提高,各种透析并发症需加强防治。
他指出,患者一旦进入透析状态后,生活方式就发生了改变,每周需要前往医院2~3次,通过人工肾帮助人体进行排毒排水。正常情况下,人的肾脏24小时都在工作,但尿毒症患者因为肾脏功能衰竭,排毒排水功能丧失,只能依靠“外力”集中式排放,整个过程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
“最常见的就是血压波动,因为人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排水排毒,会造成血管内渗透压和容量的变化,容易出现低血压,由于每个人的血管兴奋程度不同,也可能出现高血压。”楼季庄说,“因为血压的波动,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痉挛、抽筋,经常表现为小腿上的肌肉像石头一样硬,痉挛的时候病人非常痛苦,如果不及时处理,一般是受不了的。”
此外,在透析过程中,血液流到体外后与透析材料接触,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严重的会出现胸闷、胸痛、气喘等突发症状,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将危及到生命;而慢性过敏反应也会表现皮肤瘙痒、出疹子等。另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失衡综合征,表现出头痛、头晕,肌肉痉挛等症状;还有一系列长期慢性的并发症,比如病人会有贫血、皮肤瘙痒,心脑血管等相关并发症。
楼季庄强调,透析的过程是一个非生理的状态,需要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同时,他也呼吁社会给予透析患者更多的关注和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生活。
自然降肌酐的实用方法
- 饮食调理
在控制肌酐水平的过程中,饮食调理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许多常见的蔬菜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帮助降低肌酐水平的作用。以下几种蔬菜尤其值得推荐:
黄瓜:含有丰富的水分和纤维,具有利尿作用,有助于身体排出多余的废物,包括肌酐。研究发现,黄瓜中的黄瓜酸和维生素K能够促进肾脏健康,增强其排毒功能。一项发表在《美国肾脏病学会杂志》上的研究表明,定期食用黄瓜的人群,肌酐水平明显低于不食用黄瓜的人群。
南瓜:是另一种对肾脏非常友好的蔬菜。它富含β-胡萝卜素和纤维,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能够减轻肾脏的负担。南瓜中的钾含量适中,有助于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从而支持肾脏功能。一项临床试验显示,每天食用南瓜的患者,其血清肌酐水平显著下降,同时肾功能得到改善。
冬瓜:因其利尿和消肿的功效,被广泛用于中医药中。冬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改善新陈代谢。通过促进尿液生成和排泄,冬瓜可以帮助肾脏更有效地清除肌酐等代谢废物。根据一项研究,食用冬瓜能够显著降低肌酐水平,并有助于维持肾脏健康。
此外,一些茶饮也有助于降低肌酐:
绿茶:富含多酚类物质,特别是儿茶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这些成分能够保护肾脏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损害,促进肾脏排毒功能的正常运作。一项发表在《植物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长期饮用绿茶能够有效降低血清肌酐水平,并改善肾功能。
菊花茶:不仅清热解毒,还具有利尿作用,帮助体内毒素的排出。菊花中的类黄酮和维生素A等成分,能够保护肾脏,减轻肾脏负担。多项研究显示,菊花茶能够调节血压,促进新陈代谢,从而间接降低肌酐水平。
蒲公英茶:以其强大的排毒功能和利尿效果著称。蒲公英中的活性成分能够促进肝脏和肾脏的代谢活动,加速废物排出。一项临床研究发现,饮用蒲公英茶的人群,其肌酐水平显著降低,并且肾脏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 运动疗法
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增强免疫系统,促进新陈代谢。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或游泳等。同时,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因为肥胖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影响其正常功能。
- 调整生活习惯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对肾脏健康至关重要。水有助于稀释尿液,促进肌酐的排出,减少肾脏的压力。每天至少饮用8杯水,根据个体活动量和身体需求调整饮水量。此外,避免含糖饮料和过多咖啡因摄入,因为这些饮品可能会对肾脏产生不良影响。
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降低肌酐水平至关重要。建议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类,这些食物不仅有助于消化系统的健康,还可以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同时,减少高蛋白食物的摄入,特别是红肉和加工肉类,因为这些食物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并监测肌酐水平的变化。医生建议,尤其是有肾病风险的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应该每半年进行一次详细的肾功能检查。早期发现问题,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来有效控制病情,避免发展为更严重的肾脏疾病。
吸烟和过量饮酒对肾脏健康有严重影响。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导致肾功能下降。酒精则会增加体内毒素的生成,加重肾脏的排毒负担。因此,建议尽早戒烟,并控制饮酒量,保护肾脏健康。
定期检查的重要性
定期检查是预防尿毒症的关键。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一旦发现血肌酐升高,都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找专业的肾病科医生评估,明确引起血肌酐升高的原因,从而做好相应的预防和治疗。
最后,我想说,预防尿毒症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要有意识地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定期检查。希望我的经验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守护肾脏健康,远离尿毒症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