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爆火:梦核/怪核美学的前世今生
TikTok爆火:梦核/怪核美学的前世今生
近年来,TikTok上掀起了一股“梦核”和“怪核”美学热潮。这种源自20世纪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当代复兴,通过低保真低像素的画面和梦幻般的视觉效果吸引了大量用户。从2018年开始,这些风格逐渐在社交媒体上流行开来,特别是在TikTok上,许多创作者利用其独特的特效和滤镜,打造出令人沉浸其中的粉红色梦境或带有阴郁恐怖色彩的场景。无论是对童年记忆的怀旧美化还是对现代生活的批判反思,这些作品都引发了广泛共鸣,成为当下互联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梦核和怪核?
梦核(Dreamcore)和怪核(Weirdcore)是两种在当代互联网上流行的超现实主义美学风格,它们虽然都源自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艺术,但各自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追求。
梦核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美学,它使用通常与梦境、白日梦或噩梦相关的主题,通过图像、视频和音乐等媒介来描绘。梦核与怪核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它并不是为了散发恐惧或不安的感觉。相反,梦核专注于模拟梦境的一般感觉。
怪核则是一种以业余或低画质摄影/视觉图像为中心的超现实主义美学,这些摄影/视觉图像被构建或编辑以传达混乱、迷失方向、恐惧、疏远、怀旧或 anemoia[译注:这个单词的意思是“对自己从未了解过的一段时光的怀旧”]的感觉。在视觉上,它受到旧互联网上共享图像的一般外观和感觉的强烈影响,大致发源于 90 年代末到 2000 年代中期的一段时期。业余编辑、原始数码图形、低保真摄影和图像压缩是怪核图像中最常见的一些元素。
TikTok上的梦核/怪核热潮
在TikTok上,梦核和怪核美学迅速走红,成为年轻一代表达自我和创作内容的重要方式。许多创作者利用平台的特效和滤镜功能,结合音乐和短视频形式,创造出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梦核作品常以日常生活场景为基础,融入超自然或非逻辑元素,如漂浮的建筑、阈限空间等,再辅以文字、符号或其他装饰性图案,创造出似曾相识却又难以言喻的神秘感。这种风格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让人仿佛置身于白日梦或噩梦之中。
历史渊源:从超现实主义到互联网美学
梦核和怪核美学的兴起并非偶然,它们深深植根于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艺术传统。超现实主义运动始于1920年代的欧洲,主张突破理性的束缚,探索梦境和潜意识的世界。这种艺术理念在当代找到了新的表现形式,通过数字技术得以重新诠释和传播。
梦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18年4月21日,当时一位匿名用户在4chan的超自然现象版块发布了一个帖子,收集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图片,另一位用户在该线程下的评论引起了社区的注意。怪核则与2019年“后室”(Backrooms)照片密切相关,这张模糊且充满诡异感的照片在4chan上引发广泛讨论,进而推动了怪核美学的流行。
影响与意义:青年文化的镜像
梦核和怪核美学的流行反映了当代青年文化的某些特征。它们不仅是艺术表达的形式,更是一种情感共鸣的载体。通过营造既熟悉又陌生的氛围,这些作品触及了人们对过去的怀旧情感,同时也映射出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疏离感和焦虑情绪。
在当代艺术领域,梦核和怪核美学也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它们突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将日常生活场景转化为超现实的视觉体验,为观众提供了新的审美视角。同时,这些作品也引发了对技术发展、社会变迁和人类情感之间关系的思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梦核和怪核美学的流行,也出现了大量模仿和粗制滥造的作品。许多创作者在使用这些美学标签时,往往未能准确把握其核心理念,导致作品质量参差不齐。这不仅影响了观众的审美体验,也对这两种美学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
总体而言,梦核和怪核美学作为当代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情感表达,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现代性、探索内心世界的窗口。它们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新形式,更是理解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