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心理医生:如何帮助学生快速回归学习轨道
北京儿童医院心理医生:如何帮助学生快速回归学习轨道
在北京儿童医院的“拒学门诊”,医生们听过各种各样不愿上学的理由。有的孩子一进校门就四肢僵硬、心跳加快、头冒冷汗,但这些症状一出校门就“瞬间好了”;有的孩子总在考试前头晕、头疼……
带着孩子跑遍了内外科室、从头到脚都没查出问题的家长们,最终来到了这里。许多家长一进门就问:“是他在撒谎,还是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医生们一遍遍解释,孩子们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诱因是情绪。
拒学背后的情绪密码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精神心理科连续几个月的月门诊量超过4200人次,9月开学以来,情绪问题导致的“厌学拒学”患儿有所增加。10月8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理卫生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联合设立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开诊,每周二服务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感到困难的学生。
“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学习”,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孙锦华告诉记者,“但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影响学习背后的因素”。
在“拒学门诊”,有的孩子刚请假没几天,有的已经休学一年。有的孩子已经几个星期没去学校,但和家长来门诊时还穿着校服。有的家长陪着孩子,工作日在门外排了4个多小时。“孩子一上不了学,家长上班都上不安心。”北京儿童医院心身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瑛说。
拒学“症状”像是一条警戒线,“上学作为基础社会功能保持不住,说明情绪问题到了一定的程度”,李瑛说,“上学是推动孩子康复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做出不去上学的决定前,孩子往往经历了非常漫长的、痛苦的挣扎”
在“拒学门诊”中,李瑛见过许多剑拔弩张的时刻。有家长的音量伴随孩子的沉默不断升高,有孩子曾在父母硬拖他上学时报警。
一次门诊中,一对母女就一星期上几天学僵持不下。母亲说上5天,女儿说上1天,谁也不妥协。“如果要休学,干脆回老家”,她转过脸问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孩子低着头呢喃,“我说不清楚”。“就是因为你说不清楚,我才没办法和老师请假”,母亲的语气变得急促,“现在是说只上1天,我现在要是妥协了,之后岂不是1天都不愿意去?”
修复亲子沟通的桥梁并不容易,医生们见过问诊一半摔门离去的孩子。还有的家长骗孩子说是来看消化科,结果孩子在做心理测试时跑掉。还有很多家长没能带孩子来,“孩子说我没病”,医生只能借家长的转述诊断。
在门诊,家长们迫不及待地提出要求,“她想去的地方也去了,对学习也没什么帮助啊?我答应她的我做到,她答应我的是不是也该做到?”一位母亲难以掩饰自己的不满。
“你答应是因为你爱她”,医生回答。面对孩子抗拒上学的现状,家长常说“接受不了”,而医生常提醒“现在她做不到”。
“做出不去上学的决定前,孩子往往经历了非常漫长的、痛苦的挣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李瑜说。医生们见过许多一言不发的孩子,手腕上有新鲜的划痕,或者指甲掐出的红印。李瑛一遍又一遍和家长解释,孩子需要足够的休息来蓄积心理能量,“你要是一下子把他推出去,他就会彻底缩回来”。
李瑜认为,如果孩子在学校难以承受学业压力、反复出现自伤行为,适当的休息和调整有助于恢复上学的功能。
只有走过这条路的孩子才知道,父母的理解有多重要。叶芸在升入高一后发现自己听课无法集中,很难把字拼成一段话,晚上经常做噩梦,“我是不是个笨蛋”,这是她脑海中的第一反应。
她一开始试图隐瞒自己下滑的成绩,后来查资料猜测是情绪问题,自己偷偷请假到省会城市就诊,确诊了重度抑郁和双向情感障碍。她告诉母亲后,母亲的第一反应是让她“把这个事儿藏起来”“少想一点”“不要跟老师说”。
在门诊,总有家长对眼前孩子的困境重视不够:有人跟医生强调孩子过去的优秀,“21个班,他年级第三”;有人执着于学业规划,自己好不容易把孩子转到市重点,“不上就亏了”;还有的家长已经规划好了下一步,想把孩子转到国际学校,但也要面试笔试,希望医生能帮忙劝劝。有家长认为孩子不去上学的原因是成绩不够好,希望通过补课提升孩子的动力。
探寻“拒学”“厌学”的原因,主要靠细致的问诊,每位患者问诊时长近半小时,医生记录的病例内容细致到“母亲对孩子的关注度”“亲子关系”“早期抚养人”“个性特征”等。问诊的过程也是让家长重新了解孩子的过程。李瑜介绍,通过对孩子学习能力和情绪状态的标准化的评估,让家长对孩子目前情况有更客观的认识后,再来讨论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是否合理。
“现在不是考虑学习的时候”,李瑛说。在首诊时,他常常采取“刺破情绪点”的方法,释放家长强装镇定背后的紧张、焦虑和不安。在一次门诊中,一位家长反复强调孩子已经初三,“没时间等”。李瑛直接抛出问题,“躺平10年能接受吗?”“躺平9年呢?”“8年呢?”家长在一次次摇头中流下泪水,最终承认,“确实催孩子催得有点紧”。
焦虑的家长有人犯了高血压,有人查出了甲状腺囊肿,有人上午给孩子看病、下午给自己看病。安抚家长成为治疗的第一步,虽然都是为了复学而来,李瑛强调,“上学不是重点”,孩子的身心康复才是主要目标,“当孩子有能量应对外界的挑战,自然而然就会回到学校”。
李瑛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拒学也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是对外界过度压力的对抗,但同时会牺牲一部分学业成绩,需要在其中寻找平衡”。有时候孩子已经非常痛苦,但觉得“不去对不起父母”,他也会劝孩子“别逼自己”,先把情绪调整好。
实际上,常常被忽略的是孩子长期被压抑的情绪
在门诊中,家长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人家孩子不这样?”
压垮每个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各不相同,可能是和老师的一次争吵,一场没发挥好的考试,父母长期无法接通的电话,或者早上6点多的晨跑和晚上9点才结束的自习。实际上,常常被忽略的是孩子长期被压抑的情绪。
曾经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带来一个名为“讨厌上学图”的饼状图,内容包括“怕忘带东西”“怕出错”“讨厌一些课”“不自由”“高失(高期待和失望)”等。曾有初一学生向医生哭诉升学的压力陡增,“每天上学把我的精力都耗尽了,回家躺在床上被子都不愿意掀开”。
李瑛认为,拒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他总结为三方面,首先是个性特征,例如敏感、早熟等;其次是家庭因素,例如亲子关系、隔代养育冲突等;最后是学校因素,例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
但在来门诊前,许多家长习惯把矛头对准网络。为了让孩子的目光从屏幕上移开,有家长到睡觉的时间就断网,有家长已经砸了五六个iPad。李瑛认为单凭网络很难构成拒学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手机像是孩子新的爸爸妈妈”,李瑛说,“他们从手机中能获得无条件的反馈,不像父母有价值评判。”
这种沉迷反而折射出父母陪伴的缺位,李瑛把父母和网络的“战争”比作“争夺控制权”,“最好的方式是替代,替换掉手机,家长应当思考怎么能让自己变得有趣,让孩子和你待在一起更舒服。”李瑛经常会让家长填写行为观察记录表,把孩子上午、下午和晚上做的事记录下来,不仅是为了分析孩子的行为模式,更是让家长增加对孩子的了解。
医生了解到,有不少孩子自己在老家上学、父母在北京工作,有的上寄宿初中,一个月回一次家,学业压力大、和家长打电话都没时间,医生建议改为走读。有家长
专业视角:学习状态调整的核心要素
北京儿童医院心身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瑛指出,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往往与情绪问题密切相关。她强调,拒学症状的出现意味着情绪问题已经到了一定程度,需要及时关注和调整。
李瑛医生总结了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三大因素:
- 个性特征:如敏感、早熟等性格特点
- 家庭因素:包括亲子关系、隔代养育冲突等
- 学校因素: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
她特别强调,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许多孩子在拒学前都经历了漫长的挣扎,需要足够的休息来蓄积心理能量。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而不是一味催促。
实用方法:如何快速调整学习状态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真诚倾听学生的烦恼和困惑
- 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 保持平等的交流态度
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
- 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 树立优秀典型,激励表彰
提供情绪管理技巧
- 教授深呼吸法、冥想放松等方法
- 培养积极暗示的能力
-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压力
培养自信心
- 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
鼓励运动与锻炼
- 组织体育活动和比赛
- 课堂中穿插简短体育活动
- 与家长沟通支持运动习惯
组织户外活动
- 定期开展户外拓展活动
- 野餐郊游,参观博物馆
- 丰富课余生活,缓解压力
树立榜样力量
- 邀请优秀学生分享经验
- 班主任以身作则
- 发挥同龄人激励作用
教授时间管理技巧
- 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 保证充足睡眠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邀请心理专家讲座
- 开展主题班会
- 提供个性化心理辅导
与家长合作
- 定期召开家长会
- 加强家校沟通
- 共同解决学生问题
结语:关注心理健康,助力学习成长
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北京儿童医院心理医生李瑛强调:“上学不是重点,孩子的身心康复才是主要目标。当孩子有能量应对外界的挑战,自然而然就会回到学校。”
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重拾学习动力。只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助力他们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