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笛卡尔到现代课堂:如何用旧知识开启新学习
从笛卡尔到现代课堂:如何用旧知识开启新学习
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在一次观察壁虎在墙上爬行时,突发奇想:能否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壁虎的位置?这个看似简单的想法,最终导致了直角坐标系的发明,彻底改变了数学的发展方向。
这一创新思维展示了如何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来理解和解决新的问题。同样,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卡笛尔的方法,运用旧有的数理化知识点去理解和掌握新的概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知识迁移:学习的捷径
在数理化学习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现象被称为“知识迁移”。通过知识迁移,我们可以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从而更快速、更有效地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数学学习中,我们首先学习了整数的加减乘除,然后学习分数的运算。分数的运算规则实际上是在整数运算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如果我们理解了整数运算的本质,那么学习分数运算就会变得相对容易。
具体案例:新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新版教材在知识点的编排上做了重大调整,其核心理念就是强调知识的结构化和可迁移性。
以数的认识为例,小学阶段需要学习20以内数、百以内数、万以内数、小数及分数等。新版教材特别强调计数单位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对数的本质认知。例如,在学习11-20的认识时,教材专门增加了“10的再认识”小节,通过十进制原理的介绍,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奠定了基础。
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教材更加注重通过生活化情境和游戏化教学来促进知识迁移。例如,在学习5以内的认识时,教材设计了一个玩玩具的情境,通过识别玩具类型和数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抽象数字的意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实践建议:如何有效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建立知识框架: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回顾相关的旧知识,尝试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中。
寻找联系:主动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思考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实践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巩固新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反思总结:定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总结,提炼出可迁移的学习经验。
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已有的数理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正如笛卡尔通过观察壁虎位置而发明直角坐标系一样,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这种知识迁移的能力,正是学习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