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腿痛等症状。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通过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促进康复。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知识。
腰椎间盘突出症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变。
定义与发病原因
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纤维环和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使髓核张力下降,椎间盘变薄,同时透明质酸及角化硫酸盐减少,低分子量糖蛋白增加,原纤维变性及胶原纤维沉积增加,髓核失去弹性,椎间盘结构松弛、软骨板囊性变。此外,外力损伤、遗传因素、腰骶先天异常等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
临床症状及表现
- 腰痛:大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由于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受到髓核刺激,经窦椎神经而产生下腰部感应痛,有时可伴有臀部疼痛。
- 下肢放射痛:虽然高位腰椎间盘突出(腰2~3、腰3~4)可以引起股神经痛,但临床少见,不足5%。绝大多数患者是腰4~5、腰5~骶1间隙突出,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典型坐骨神经痛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喷嚏和咳嗽等腹压增高的情况下疼痛会加剧。
- 马尾神经症状: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游离椎间盘组织压迫马尾神经,其主要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临床上少见。
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MRI检查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移位的情况,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检查方法。
分型
根据不同的突出部位和临床表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分为膨隆型、突出型、脱垂游离型和Schmorl结节型。其中膨隆型最轻,Schmorl结节型最少见。
发病率及影响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老年人为主。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年轻人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年龄、性别、职业、遗传因素、外伤等均可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其中,长期反复的外力损伤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此外,长期伏案工作、弯腰劳动等不良姿势也会增加腰椎间盘的压力,从而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认识
中医理论中的腰椎间盘突外感风寒湿邪肝肾亏虚气血不和风寒湿邪侵袭腰部,导致腰部经络痹阻,气血凝滞,进而诱发腰椎间盘突出。肝肾不足可导致筋骨失养,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从而引发腰椎间盘突出。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与气血不和有关,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腰部经络受阻,引发疼痛。
辨证施治原则与方法
- 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舌脉表现,将腰椎间盘突出分为不同证型,如寒湿痹阻型、湿热痹阻型、肝肾亏虚型等。
- 施治原则:针对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原则,如散寒除湿、清热利湿、补益肝肾等。
-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经典方剂选用依据
- 独活寄生汤:适用于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具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祛风除湿的作用。
- 身痛逐瘀汤: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
- 其他方剂: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还可选用其他经典方剂进行治疗,如四妙丸、六味地黄丸等。
其他非药物治疗手段
如推拿、按摩、热敷等,均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缓解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症状。
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活血化瘀类中药
- 常用药物: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等。
- 作用机制:活血化瘀类中药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和水肿吸收,从而缓解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
-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急性或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适用于血瘀气滞型患者。
祛风除湿类中药
- 常用药物:独活、秦艽、防风、威灵仙等。
- 作用机制:祛风除湿类中药能够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改善局部肌肉紧张和痉挛,缓解疼痛和活动受限症状。
-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适用于遇寒加重、得温痛减的患者。
补益肝肾类中药
- 常用药物:熟地黄、山茱萸、杜仲、牛膝等。
- 作用机制:补益肝肾类中药能够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提高腰椎稳定性和抗病能力,减少复发。
-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经典方剂加减运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对经典方剂进行加减运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对于血瘀气滞型患者,可在独活寄生汤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对于肝肾亏虚型患者,可在身痛逐瘀汤的基础上加用补益肝肾的药物。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常用穴位选择与配伍
- 主穴选择:根据中医经络理论,选取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等经络上的穴位,如肾俞、腰阳关、委中等,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 配伍穴位: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穴位配伍,如伴有下肢放射痛者可加环跳、阳陵泉等穴位;伴有腰部冷痛者可加命门、腰眼等穴位。
针刺手法及注意事项
- 针刺手法:采用补泻结合的手法,根据患者病情虚实进行相应调整。进针后,通过提插、捻转等操作手法,使针感传至下肢或腰部,以增强疗效。
- 注意事项:针刺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同时要掌握好刺激量,避免过度刺激引发不适。
辅助手段运用
- 艾灸:在针刺基础上,可选用艾灸进行辅助治疗。通过艾条的温热作用,可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对缓解腰部冷痛等症状有较好效果。
- 拔罐:拔罐疗法可通过负压作用,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目的。但需注意拔罐后要避免受凉,以免加重病情。
临床效果评估及案例分享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疗效,总有效率较高。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可评估针灸治疗效果。选取典型病例进行分享,介绍患者基本情况、治疗方法及过程、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等,为类似病例的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推拿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原理及作用机制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刺激,作用于腰部及下肢的经络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的目的。通过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炎症消退和损伤修复,从而减轻或消除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常用推拿手法介绍与演示
- 揉法:用手掌或手指在腰部及下肢的肌肉上轻柔地揉动,以缓解肌肉紧张。
- 推法:用手掌或手指沿经络或肌肉纤维方向推动,以促进气血流通。
- 拿法: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捏腰部及下肢的肌肉,以缓解肌肉痉挛。
- 按法:用手指或手掌在腰部及下肢的穴位或痛点上按压,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注意事项
- 注意事项:推拿按摩时应选择舒适、放松的体位;手法要轻柔、和缓,避免使用暴力;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推拿后可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 禁忌证: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腰椎结核、腰椎肿瘤、腰椎骨折等患者,以及孕妇、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应禁止或慎用推拿按摩治疗。
临床效果评估及案例分享
推拿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活动。但具体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通过实际案例的分享,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推拿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具体操作和效果。例如,某患者因长期坐姿不正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过数次推拿按摩治疗后,疼痛和活动受限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预防措施与康复锻炼建议
日常生活习惯改善建议
- 保持正确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尤其是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
- 合理搬运重物:搬运重物时,应先蹲下再搬起,避免直接弯腰搬重物。合理安排负重。
- 选择合适床垫: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避免床垫过软导致腰部过度弯曲。睡硬板床。
- 注意保暖:避免腰部受凉,以免加重症状。注意腰部保暖。
工作环境优化建议
- 调整电脑使用姿势:确保电脑屏幕与视线平齐,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仰头工作。
- 使用人体工学靠垫:为腰部提供足够的支撑,减少腰部受力。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靠垫。
- 定时休息和伸展: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做一些腰部伸展运动,缓解肌肉疲劳。定时休息和伸展。
-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工作,应适当调整姿势或进行活动。
康复锻炼建议
- 制定个性化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针对性的锻炼方案。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炼计划。
- 坚持锻炼:注意锻炼安全,配合其他治疗方法。按照计划进行锻炼,持之以恒,逐步增加锻炼强度和时间。
- 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在急性期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康复锻炼可与针灸、推拿等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