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筛查新趋势:胃镜检查不可忽视!
胃癌筛查新趋势:胃镜检查不可忽视!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增胃癌病例96.84万例,死亡65.99万例,其中中国新增胃癌病例35.87万例,死亡26.04万例,分别占全球的37%和39%。胃癌在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均排名第三,且70%的患者一经发现已为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30%。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提高胃癌早期筛查率已成为当务之急。
胃镜检查:胃癌筛查的金标准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胃癌最准确的方法,能够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并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然而,传统的胃镜普查存在诸多局限性:
侵入性与患者接受度:胃镜检查需要患者配合插入胃镜管,导致部分患者因恐惧或不适而拒绝检查,尤其是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人群。
医师技术水平与风险:胃镜检查对医师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并具备丰富经验。同时,检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资源分配不均:在我国,胃镜检查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尤为突出。城市地区医疗资源丰富,胃镜检查相对容易;而农村地区则因胃镜设备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满足大规模筛查的需求。
新技术助力胃镜检查升级
为了克服传统胃镜检查的局限性,近年来,医学界在胃镜检查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通过训练深度学习模型,AI可以对胃镜图像进行自动识别和分析,提高胃镜检查的准确性和效率。AI技术能够辅助医师发现胃黏膜的微小病变,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新型生物标志物: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等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辅助指标。
无痛胃镜技术:随着麻醉技术的进步,无痛胃镜的普及提高了患者的接受度,减少了检查过程中的不适感。
专家共识:精准筛查是关键
2023年,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发布了《胃癌早诊早治中国专家共识》,对胃癌筛查提出了以下建议:
明确高危人群:年龄45岁以上、男性、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胃息肉等人群应作为重点筛查对象。
多种筛查方法结合:除了胃镜检查,还应结合X线钡剂造影、血清学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等多种方法,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定期检查: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一般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
早诊早治,提高生存率
早期胃癌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根治性治疗,5年生存率可超过90%。因此,提高胃癌早期筛查率,特别是通过改进胃镜检查技术,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呼吁,公众应提高对胃癌筛查的认识,特别是高危人群应积极响应定期检查。同时,医疗机构应不断优化胃镜检查流程,提高检查效率和准确性,共同推动我国胃癌防治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