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守选制度:科举制中的重大改革,有何发展与意义?
唐代守选制度:科举制中的重大改革,有何发展与意义?
唐代科举制度中的守选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创新,它通过设置等待期来调节官员选拔的供需矛盾,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官员的能力。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制度的背景、内容及其深远影响。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
描写的是大唐时期万邦来朝的盛世景象。
而实际情况要更加繁荣盛大,令唐朝一度被称为“世界第一强国”。
当然,除了经济方面的强大,
还有被视为封建王朝中璀璨瑰宝的科举制的发展。
无论是唐太宗李世民
,还是一代女皇武则
天,都对科举制的完善倾注了大量心血。尤其是有着“停年格”之称的
守选
制度,一经推出,极大地推动封建王朝中对官员及人才的优选优用。
不过,如此前所未有的新制度,
是如何产生并运用实际
的?又如何给科举制度锦上添花呢?
基于科举制下的不良社会现象
科举制度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
有学者认为其源于隋朝,也有人考证发现,汉朝不仅有分科举人、按科举人,还有考试进用,但是,毋庸置疑的一个观点是:它在唐朝得到飞速发展。
相较于之前出现的选官制度
,如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征辟制与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是唯一一个面向全社会学子的考试制度,且所有考生都在同一套衡量标准下接受检验,不夹带任何私情,公平公正。
因此,
科举制出现以后
,越来越多的人才凭借能力,入仕做官,改变个人乃至全族的命运。不过,这种人才济济,积极参加考试的现象,也并非一直都有,特别是唐朝建立的初期阶段。
那时,百姓经历隋末兵乱,
刚获得安宁的生活,
只想要休养生息,哪里顾得上读书参加考试。可是,与此同时,唐朝初期的官员制度尚未成型,亟需人才添补。
因此,吏部不得不要求各地政府,
征召大量士人赶赴长安参加科举选拔
。可以说,只要参加考试的人几乎都被授予官职,尽职尽责地建设大唐江山。
唐朝史书中记载:初,武德中,天下兵革方息,万姓安业,士不求禄,官不从员。”
渐渐地,
唐朝的官员体系趋于稳定,
各项社会发展也呈现奋发之势。因此,朝廷不缺官员,而百姓却又争着抢着要参加科举。
如此一来,从原来官职与人才的供大于求,
转变成供小于求
。再加上朝廷并未对参加科举制度实行年龄与次数上的限制,一些先前科考失败的人,又重新苦读,报名参考。
比如诗人韩愈,六次科考之旅,才中进士,依此担任节度推官、监察御史、宰相的行军司马与吏部侍郎,
死后被追赠“礼部尚书”。
由此可见,唐朝举行的每次科考
,其参加人数只增不减
。但是,考生人数太多,不仅仅会因为管制太少而导致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还会造成一目了然的社会问题。
当时,唐朝有三种情形的考试地点,分别是:
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双都并试
。主要是以长安为主,而每次举行科举考试时,都会涌入将近3000人的考生。
包括独自进京赶考的穷书生,还有带着数个书童的富家子弟,可想而知,都城长安的人口数量之多
。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衣食住行上的拥挤与艰难
,还有物价的上涨。
要知道,自古以来,
供不应求现象出现后,
往往是价高者得。而富家子弟可以肆无忌惮地一掷千金,但多得是寒门学子,甚至连基本的笔墨纸砚都买不起,面临无法参考的窘况。
除了对考生的影响,
也造成京城原住民的诸多困扰
。比如物价上涨导致基本生活支出的增多,以及人员众多难以管理后出现治安问题,可谓是怨声载道,民愤四起。
总得来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太多,
有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朝廷必须做出宏观调控,但是,要想从根源上杜绝种种矛盾,谈何容易呢!
有人建议
:“改变科举考试的时间。”
可是,科举制度形成已久而且规模大、影响深远,岂能随意变更。既然基本政策无法改变,只能以补充政策,间接调整。
要知道,
绝大多数人参加科举制度的直接原因
,是中了进士后可以加官进爵,甚至在世人的认知中,只要是登榜考生,一定会在不久后受到皇帝授官。
换句话说,只要存在
“科考及第便能高枕无忧”
的想法,众人一定会前仆后继地参考。反之,只要改变这项固有观念,便能遏制考生人数。
因此,守选制度应运而生。
其内容是新进士及第之人中六品以下的入选者
,在完成科举考试后,需要等待一定时间才能入朝为官,直到吏部通知期限截止,才算是守选结束。
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想入仕,
要经过读书、参加考试、守选结束这三个流程
,缺一不可。而先前不少人参加完科举考试便可万事大吉的计划也沦为一场空,不得不变得三思而行。
如此一来,不仅考生人数得到控制,而且朝廷可以利用守选时间,对现有官职进行调整,确保人尽其才。因此,
守选也被称为人才选拔的“停年格”
。
唐朝士人科举登科后,算是获得做官的资格,但最终能不能成功做官,仍是未知数。
唐朝史书上记载:“为官择人,唯才是待。今选司并格之以年数,合格者,判虽下劣,一切皆收;如未合格,而应科目者,才有小瑕,莫不见弃。”
大致意思是官员在选拔考生时,
以才能学识作为主要选拔要求,等级高且完全合格的,最终会入仕为官,若等级低但未合格或有小瑕疵,则也不能放弃,要慎重对待。
进入守选阶段的考生被称为
“守选官”
,期间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未来。
而留到守期结束的守选官
,则会参加最终的“铨选”,即接受吏部与皇帝关于“身、言、书、判”的评判,即身材样貌、言辞辩论、楷法字体、文理程度,后经过德行评判,最终确定官职。
值得一提的是,
六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亲自主持选官工作
,以下则由吏部代劳。
根据历史记载,
守选制的大规模推行是在唐玄宗开元盛世的中后期
,是毫无疑问的唐朝首创。此后经过五代的发展,逐渐成熟,让官职数量与考生数量之间的矛盾得到极大缓解。
也有人说:
“科举制度本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此繁琐的选官制度,是否违背初心呢?”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是公平公正。
唐朝入仕并非只有科举制一条道路
,还有门第出身或勋贵嘉赏以及技艺高超等等。因为出身不同,认知与能力也不尽相同,单调的选官制度有可能会埋没人才。
因此,在守选期间,
考生可以一目了然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
,选择更好地前程。
另外,
守选也可以培养考生的能力
。寒窗苦读十年,只能说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但为官之道却依旧陌生。因此,复杂的选官制度,可以提前帮助考生适应做官,并培养一些必备能力。
最后选优弃劣
。唐王朝的选官制度是历朝历代最完善、最合理、最客观的选官制度。
如此严苛的选拔也避免“高分低能”的考生鱼目混珠,减少官场无能者。
因此,守选制度无论是从自身影响,
还是辐射到整个选官制度上
,都深得后世青睐。而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的官员,也促成了唐朝的盛世光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