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智能技术为乌鲁木齐气象监测插上科技翅膀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智能技术为乌鲁木齐气象监测插上科技翅膀

引用
中国气象网
9
来源
1.
http://xj.cma.gov.cn/
2.
http://sc.cma.gov.cn/
3.
http://sc.cma.gov.cn/xwzx/tpxw/
4.
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2404/t20240401_6169250.html
5.
https://news.cctv.com/2025/01/01/ARTIgdZ5tmMXIJY9YLjcOfB0250101.shtml
6.
https://www.cma.gov.cn/ztbd/2024zt/20241009/2024100902/202410/t20241015_6639000.html
7.
https://www.cma.gov.cn/zfxxgk/gknr/tfsjyd/tfsjydqk/202408/t20240801_6464133.html
8.
https://www.gondykj.com/m/view.php?aid=479
9.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1021

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其气象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乌鲁木齐市气象局积极拥抱智能技术,通过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和开发智能化气象应用,不断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01

智能技术在气象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智能技术在气象监测中的应用,正在为天气预报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我国已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 全球天气预报:实现30秒内生成未来10天逐6小时全球天气预报
  • 强对流天气预警:预警时间从原来的1小时提升至3小时
  • 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提升5%
  • 极端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0至6小时预报能力稳步提升
  • 降水预报:1至2小时预报准确率提升1%至5%

这些成果的取得,关键在于培育出本行业的AI大模型。这种“智脑”通过深度学习,能够快速处理海量气象数据,实现类人水平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演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目前仍无法解决其不可解释性这一弊端。机器只能处理“关联关系”而无法理解因果关系,更无法判断学习结果正确与否。

02

新一代气象监测设备的技术特点

新一代自动气象站设备在设计上采用了不锈钢轻金属支架和野外防护箱,不仅确保了设备的美观度,还实现了耐腐蚀、抗干扰的需求。这种设计在根本上提升了设备的环境抵抗力,延长了使用寿命。通过定期的维保维护和有效的勘测指导,进一步提升了设备的使用效益。

在数据传输方面,新一代设备通过有线连接、局域网连接等现代化方式,与气象站接收服务器组成气象监测系统。这种设计确保了短期内实时完成数据提报,为气象相关内容播报提供了精准性的保证。同时,设备还融合了新一代外界控制管理模块,能够以文字、文本、图像等多种形式呈现气象数据,大大提升了数据的精确度。

03

智能技术带来的预报准确率提升

智能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例如,在短临预报方面,国家气象中心研发的NowcastNet模型已集成进入中国气象局短临预报业务系统(SWAN 3.0),初步建立了以大模型为“核芯”的强对流人工智能产品体系,实现了精细到乡镇的强对流预警信号客观实时指导。

在分钟级预报方面,智能技术已实现面向大城市等重点区域的逐10分钟滚动更新的1公里分辨率气象要素格点预报。此外,基于卫星云图的人工智能目标监测技术,使全球热带气旋监测识别准确率达到80%以上。

04

未来发展前景与挑战

尽管智能技术在气象监测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人工智能目前仍无法解决其不可解释性这一弊端。机器只能处理“关联关系”而无法理解因果关系,更无法判断学习结果正确与否。此外,对于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预测能力还有待提升。

未来,气象部门将继续推进“人工智能+气象”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设“1+N”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体系,发展面向暴雨、强对流、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预报的专业适配模型。同时,坚持数值预报与人工智能双引擎融合驱动,在资料同化、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卫星图像云检测、模式产品后处理和集合预报等业务全链条中开展人工智能应用。

智能技术正在为乌鲁木齐市的气象监测插上科技翅膀,不仅提升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更为城市防灾减灾、气候研究和公众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智能技术将在气象监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公众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气象服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